清末民初市民看汉剧是一种时尚
2017-01-12 05:57:00 来源:长江日报

朱伟明说:“汉剧发展与汉口都市化进程同步,从汉剧演出场所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来。”

清代中期以后,汉剧的演出场所主要有露天草台和庙宇戏台两种,当时在后湖等汉口郊区,汉剧演出都是在草台进行。

当时汉口城区各种庙宇戏楼遍布,如前花楼的小关帝庙,黄陂街的四官殿,汉正街的沈家庙,利济巷口的东岳庙。这些戏楼以演出酬神戏为主。此外还有各种会馆、公所设的外台,也经常举行酬神、喜庆、宴集,请汉剧戏班演出,在内台,行帮们可以“一边看戏,一边谈生意”。

汉口开埠后,球场、跑马场、电影院、茶园、教育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纷纷涌现。到光绪末年,茶园建设迅猛。1899年,大智门外出现汉口第一家茶园——丹桂茶园。1899年到1911年,汉口开设演出汉剧的茶园达15家。

从露天草台和半封闭的庙宇、会馆戏楼,转移到全封闭式的茶园,演出和观戏环境进一步改观。

到了民国初年,传统茶园开始受到冷落,更具商业性的新式戏院出现,一些老式茶园也纷纷改建成新式戏院。朱伟明说,剧院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汉剧发展的新模式,加速提升了汉剧表演艺术水平。

汉口最早的剧院当数丹桂舞台,始建于1913年,1926年改名美成戏院,这里是汉剧长期的演出场所,汉剧表演艺术家吴天保、陈伯华、李罗克等曾多次在此演出。1961年改名清芬剧场。始建于1914年的共和生平楼1933年重修,改名汉口大舞台,既京剧也演汉剧,1949年改名人民剧院。剧院时代影响最大的当数“汉口新市场”,后改名民众乐园。当时的汉剧演出还出现现代商业因素,如戏班引入公司制,推行售票制,完善包银制。

朱伟明说,清末民初的这些转变,勾画出汉剧都市化历程的清晰轨迹。当时汉口市民把欣赏汉剧当作一种时尚,请人看汉剧成为待客的一种方式。汉剧为了适应新的都市文化,在演出形态上不断调整、改革,使之成为汉剧历史上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使自身成为近代汉口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万建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