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陈派(陈伯华大师)传人,汉剧名家王荔在表演记者刘洪洋摄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中国戏曲史视野下的汉剧史书写研讨会”昨日在湖北大学举行,由该校文学院朱伟明教授历时8年领衔编著的《汉剧史论稿》,引发来自全国的戏曲史学界专家关注。该书不仅梳理了汉剧发展、繁荣的历史沿革,还重点介绍了汉剧发展与近代汉口都市化进程的同步关系,揭示汉剧与武汉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相伴、互融的依存关系。
朱伟明说,汉剧是中国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源于西皮、二黄,早期称“楚腔”“楚调”“汉调”。明清之季兴起于荆襄,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流域,并传播到河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部分地区,1912年始称汉剧。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发展,汉剧以汉口为中心长足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盛极一时,成为武汉各阶层娱乐最主要的形式。汉剧最后的成熟与繁荣在汉口完成,汉剧大师也都在汉口产生。汉剧繁荣期,汉口也有京剧演出,但它是外来剧。
朱伟明研究发现,与昆剧以才子佳人戏为特色不同的是,汉剧剧目多为历史正剧,是大戏,而深入了解后会发现,汉剧中与“汉”有关的剧目占有很大比重。这个“汉”可以理解为汉族、汉人等。而当时楚剧尚在郊野民间流行。
汉剧历史题材以两汉、三国、唐、两宋题材为主,尤以三国和两宋为重。有统计“三国戏”达93本。汉剧历史剧中,尤以《兴汉图》《哭祖庙》《李陵碑》《四郎探母》最为著名,这些以兴汉、护汉为题材的剧目,流传甚广,影响周边,现今湘北的常德汉剧,陕西的安康汉剧,粤东的广东汉剧,龙岩的闽西汉剧,皆沿用“汉剧”之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汉”民族精神的认同。
“汉剧是最能代表武汉地域文化的戏曲剧种,她以武汉这座大都市为舞台,不断进步创新,可以说,汉剧于武汉,相当于沪剧于上海,相当于京剧于京、津两市。”朱伟明说。
链接>>>
全国各地代表性的
城市戏剧
宁波甬剧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宁波滩簧”,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剧种。余姚有姚剧,也曾名“余姚滩簧”。
扬州扬剧
扬州地方戏剧,起源于200多年前的扬州乱弹(即扬州花鼓)。乱弹没落后,艺人流散民间,促进了香火戏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香火戏(俗称“大开口”)、花鼓戏(俗称“小开口”)于1936年在上海合并,称“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维扬戏改称扬剧。
昆明曲剧
发源于昆明,是云南昆明市独有的汉族戏曲戏种,它以昆明方言、扬琴说唱为基础,以朴实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云南艺坛的一朵清新诱人的山茶花。
无锡锡剧
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主要表现形式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锡剧是由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福州闽剧
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汉族戏曲剧种。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十邑”的共通语,整个福建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
桂林桂剧
是发源于桂林,流行于桂北城乡的地方剧种之一。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