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的脚下有力量
2017-04-21 14:32:00 来源:长江日报

让青年的脚下有力量

□本报评论员肖畅

“新青年下乡”活动初显成效,这个时候,通过回顾与梳理,更能清楚理解活动的用意。

我们可以看到,“新青年下乡”很好地实现了双向互动。农户迎来了大学生,农村吸收了大学生的才智优势;大学生深入农村大地,充实了基层现实的经验。这其实是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让看似难有交集的不同群体,逐渐从身体到情感走到了一起。

有了好的开始,更要放眼未来。青年是人生快速成长的阶段,新青年之“新”,在于他们更能接受新事物,“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新青年下乡”作为一种实践锤炼,让青年在现实的舞台实现自我完善,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发光发热,但要相信他们日后还有更大的能量,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也窄化了许多人的现实体验,譬如很多人理解的中国变成了北京、上海。大学生在校时间多,接受的间接信息多,更习惯以理论化的方式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的机会确实少一些。许多大学生渴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个时候,以城市之力构建平台,从“走进去”“走下去”提供先期引导,他们走出校门的过渡就更顺利,将来能更好的“留下来”“干起来”。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教育机会更特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战场在农村,精准扶贫到人、到户,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案可供遵循,必须在实践中突破。农村的问题更复杂,许多事情必须去亲身体会,才能摸准脉搏。走进农村,带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会更全面,这其实是年轻人接受国情社情民情教育的生动课。

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广为传颂,诗人往往以白云表达浪漫,以土地寄寓坚实的情感。人和生存环境的全方位接触,才能孕育深厚的感情。当人从熟悉到关注一个地方的发展,从“利害一致”到“休戚与共”,最终能产生共同命运的感受。大学生和城市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应该是人与城市相互成就。“新青年下乡”不是走走看看,它在建制、组织安排上区别于一般的志愿者活动,激励着大学生们深扎土地的实践动力源源不断,让他们在发展的滚烫热土中培育家园情怀。

陆续有大学生的下乡日记在长江日报刊出,其中有对农村发展的观察,有对贫困户的牵挂,字里行间泛着鲜活的气息,那是一种切身感受下才能写出的文字。江汉大学的杜力说:“我们为何会留恋一座城市?因为认同”,而“认同的基础源自了解”。这些文字是生动的见证,也激励着这场活动在新的起点纵深推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