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下的大余湾犹如世外桃源,静谧安详见习记者唐景淇摄
本报讯(记者王成勇见习记者唐景淇通讯员邱培)昨日,武汉市农委、长江日报主办的“寻找武汉最美休闲乡村”第七站来到了黄陂双泉村,实地探访这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
徽派风格融入黄陂特色
春意末,夏伊始。昨日下午3时许,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黄陂双泉村的大余湾。走过一座九曲石桥,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清水河边和葫芦塘岸,村内绿树成阴,土黄色砖石砌成的老宅在树林里隐约浮现,未加修缮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有些年代了。
“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各通房。全村百来户,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大余湾景区负责人鲍玉荣在介绍大余湾的建筑模式时,念起了当地有名的歌谣。据她介绍,大余湾始建于明初,主体为民国初年修建,少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老房子都由石头建造,石缝中用米汤和糯米粉填充粘合,这在整个武汉地区都不多见。”
大余湾的正中,是一个村宅围成的小广场,广场上有凉亭一座,名曰“有余亭”,三三两两的游客在亭旁的农家乐挑选土鸡蛋。70多栋老村宅以此为中心,沿着几条青石板小路向周围伸展。“青石板块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硫瓦,檐伸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古皮隔扇做围墙,中间天井水归塘。”时间毁掉一些细节,又增添一些历史厚重感。
据介绍,明朝洪武二年,余氏家族因“江西填湖广”大规模移民运动从江西婺源迁入大余湾,因此这里的建筑基本沿袭了江西婺源的徽派风格。不过,大余湾也绝不是婺源和安徽宏村的翻版和缩小版,它彻底地融入了黄陂的地方文化,是黄陂移民文化的代表。
三年后古村将焕然一“新”
先祖余秀三带领族人迁至大余湾之后,便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
“来到大余湾,看到它的历史,我很震撼,没想到在黄陂还藏着这样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庄,下次我要带家里人再来感受感受。”来自汉口的游客张先生说,“这次是和同事一起来的,玩过木兰山,有人提议到大余湾转转,真是不虚此行啊!”
鲍玉荣告诉记者,从2016年元月1日开始,大余湾就处于停业改造阶段,期间免费对游人开放参观。每到节假日,慕名前来的游客很多,虽然没有导游讲解了,但大家还是跟着讲解牌看得津津有味。
黄陂区旅游局负责人李乐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余湾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结合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将集体从古村迁入旁边的新村居住,古村内的现代化建筑将全部被拆除,原有的古建筑整旧如旧,同时建设部分功能性仿古建筑,预计再用三年时间可全部改造完工,届时,古村大余湾将焕然一“新”。
在大余湾的石板路上漫步,偶尔能看到几位老者坐在门口的小竹凳上悠闲的地喝茶聊天,下棋打牌,怡然自乐。每一栋老房子门前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户主的姓名和从事的工作。
记者走近一家靠近小溪的房屋,一位老者坐在门前看报纸。老房子门口挂着“余家明宅”的房屋保护牌,外墙还钉了一块“蜂农世家”的小木牌。
老人说自己就是余家明,今年80多岁了,原先在这里以养蜂为业,后到黄陂粮食局工作,退休后又回到这里继续养蜂。老人谈吐依然清晰,动作依然健朗,“大余湾风光秀美,鸟语花香,就像世外桃源,我觉得哪儿也比不上这里!”记者凑上前去闻了闻老人自酿的蜂蜜,甘甜里有股花木清香,更接近自然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