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与厚重的传统中国文学相比,中国的网络文学无疑是“轻”的。那些充斥在文学网站的仙侠、玄幻故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无根的轻浮;而写手们一天“码”起数万字的速度,又让人难免怀疑这样的创作态度是否过于轻率。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学者之一,本期读+周刊的专访人物邵燕君却认为: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走红,可能恰恰是因为它的“重”。
据说,现在沉迷于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读者,很多都是从日本轻小说那边转过来的。他们看腻了日本轻小说,觉得那种“守护美好的日常”特没劲,反倒是中国网文这边以力证道,而且都是300万字以上的大部头、大故事,“重”得特别过瘾。
本期读书版推介的《轻文明》一书,刚好也是在谈“轻”与“重”的话题。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似乎与邵燕君有些不同,它提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轻文明”的时代,无论是在生活消费、瘦身健康、材料科技,还是在文学艺术、时尚、建筑设计、家庭关系、政治与思想等领域。
这本书的作者、法国哲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认为,多走路少开车,度假时少坐飞机,节制地购买衣物,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这些其实都是缘于我们对“轻”的崇拜。他觉得,在追逐“轻”的背后,是人们希望对于生活之“重”给予消减。
的确,“轻”或“重”就是一对不断置换着的概念。换个领域,换个时间,换个层面,关于它们,永远有话可说。
文/欧阳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