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试验:不要把骗局当创新
2017-07-06 06:01:00 来源:长江日报

巴铁试验:不要把骗局当创新

□本报评论员肖畅

轰轰烈烈的“巴铁试验线”拆除了。近日,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证实,巴铁投资方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被投资人举报,“巴铁之父”白志明等32人被刑拘。

2008年,民间设计师宋有洲设计出一种名为“巴铁”的高架巴士,被认为是解决现代城市拥堵问题的新发明。2015年底,华赢凯来公司法人白志明从宋有洲手中买下了巴铁专利,并开始运作“巴铁”项目的网络金融P2P理财产品。神话落幕后,一切都显现原形:“巴铁”不过是利用科技噱头的金融骗局。

质疑之声不是没有,但一开始被各种热捧的声音给淹没。7月5日《中国青年报》采访了多位专家议论此事,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是最早表达质疑者之一,他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就是在骗人”,但在当时他的声音不受欢迎,甚至遭遇了许多恶意的言辞。在一味求“新”的声音中,噱头与创新不去区分,而理性的分析研究往往被当成了“泼冷水”。

“巴铁”确实是个好噱头,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让人对未来城市交通新格局有了美好憧憬。也许正是利用这种热情,“巴铁”项目大张旗鼓地进行,并被套上“原创重大发明”的美名,受到众多媒体热捧。回顾当时的报道,“巴铁”仿佛成为创新时代的重大事件,一片叫好。这个时候,我们都需要共同冷静地反思,追求新事物的热情是好的,但少不了求真的态度。

社会鼓励新事物,但新事物和所有事物一样,都要进入同样的甄选机制。比如食品要经受安全质量检测,符合标准才能进入市场流通。一个创新项目要进入决策环节,甚至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向社会推广,就要经过严格的研究、论证。“巴铁”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投入试验、运营,要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巴铁试验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要对公共利益进行方方面面的考虑。一场骗局最终搞得劳民伤财,说明决策环节不够严谨。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中,科技是很严谨的东西,科技创新更是个很艰苦的过程。现在经常听到一些科技创新成果涌现,这当然值得欣喜,但成果的检验需要专业领域的判断,也需要时间的检验,而现在许多媒体动辄把一些科技创新捧上天,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在许多的报道中,科技创新仿佛遍地开花,画面是轻松愉快的,这是一种浮夸风,并不可取。

进入创新时代,新事物大量涌现,有些是真,有些是假,更不乏各种阴暗的目的藏身新科技的噱头中,借此敛财。有些虽然不是明目张胆的骗局,但新瓶装旧酒,想乘着创新政策的东风而间接获利,提供的产品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价值。譬如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补贴,可是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企业也跟风研发新能源汽车,最后成了骗补的手段,工信部最近公布新规,确立新能源汽车“叫停制度”,就非常及时。

“巴铁试验线”是一个提醒,有些看似很创新的事物,其实另有目的。鼓励创新,尤其需要严谨的甄别机制,避免鱼龙混杂,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是对新事物的最好保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