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孔门关系近
2017-07-11 07:02:00 来源:长江日报

·书香漫漫·近代学者如郭沫若等人,认为庄子出自孔子后学,要么出自子夏、田子方一系,要么出自颜回一系

文/张宗子

台湾研究庄子的学者,首推王叔岷先生。中华书局引进过一套他的作品集,我读过其中的《庄子校诠》,觉得是几十年来,庄学领域难得的好书。

读庄子,最重要的书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郭注和成疏都包括其中,还对陆德明《庄子音义》中引用的司马彪的注有所补充,是集大成的著作。简明一点的,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中华书局版把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并收入。有了这三种书,庄子原文的阅读就基本没问题了。再需参考,则不妨读读《庄子校诠》。

庄子一部书里,讲了那么多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那么多的精彩理论,借孔子及其弟子之口讲出。尽管多有对孔子救世理想的不苟同,对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不理解,还有几处对孔子本人和儒家后学犀利的讽刺,但庄子与孔门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是难以否认的。所以近代学者如郭沫若等人,都认为庄子出自孔子后学,要么出自子夏、田子方一系,要么出自颜回一系。

关于这个问题,王叔岷做过一次演讲,题目是“论庄子所了解之孔子”。他说:“一般尊崇孔子的学者,大都从经典之内去了解孔子,庄子独能跳出经典之外去了解孔子,他所了解的孔子,我认为更高一层。他假托一些故事来表达孔子的言行,不为儒家所限。”因为庄子中有几篇对孔子攻击很激烈,这就成了庄子出自孔门说法的一大矛盾,但王叔岷有自己的解释。他还说:“庄子中真正诋訾儒家人物,并非诋訾孔子的,是《外物》篇所记的一个盗墓故事。”

《外物》篇的故事非常有名:儒生按照《诗》《礼》的指引去盗墓,大儒在上面问:天快亮了,弄得怎么样了?小儒说:衣服还没扒下来,死者嘴里有珍珠。大儒说,诗里唱道,青青的麦子,生在坡上;生前不布施,死了含着珠子干什么!按住他脑袋,撬开他的嘴,慢慢来,别把珠子弄坏了。

王先生的解释,受了章太炎的启发。章太炎说庄子,很多新意,如他解释庄子攻孔子:“七国儒者,皆托孔子之说以糊口,庄子欲骂倒此辈,不得不毁及孔子。”章太炎又说,庄子书中,自老子之外最推崇颜子,从无贬语。这也很有启发性。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有隐士风范。他又极有道德操守,这都和讲究“全德”的庄子一派不谋而合。

章太炎说,道儒同源,儒出于老,庄出于儒,又回到道。儒道互补,正因同源。

王叔岷在回忆录中说,《庄子》书中的孔子故事,他最喜欢《山木》中的一段:孔子“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这段故事,前面是孔子问子桑雽,他为什么到处碰壁?子桑雽告诉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靠利害来维系(利合),而应该依靠天性(天属),接下来就是那段著名的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听罢,深为叹服,于是慢悠悠地,清闲自在地回去,书本也丢开了,学问也不做了,学生们不再在跟前侍奉,然而他们对老师却更加敬爱了。

王叔岷的回忆录,名叫《慕庐忆往》。在书中,王叔岷自言一生有三不:不为人作序,不和人诗,不食圆形物。前两则都好理解,作序必多溢美之词,唱和他人的诗不一定每次都能有感而发。他年轻时著《庄子校释》,傅斯年两次表示愿为作序,都被他婉拒。王叔岷认为,个人著作,一则好坏自己负责,无需前辈夸赞,二则万一错误太多,势必累及关心的前辈。“自幼即不食圆形物,见之则厌,至今亦然,殊不能自解也。所谓圆的东西,尤以豆类为甚。”这是心理因素,可能与他幼时的经历有关。

张宗子旅美作家,现住纽约。著有《空杯》《书时光》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