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是一种关键能力
2017-07-25 07:03:00 来源:长江日报

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是一种关键能力

□本报评论员杨于泽

7月23日,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与19位各界代表进行“厅长面对面”交流,回应了当下各界关心的环境问题,其中不乏“敏感”、尖锐之处。于会文本人表示,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抱怨者变为建设者,这是本次官民环保对话的价值所在。

据报道超过9万网民实时收看了对话的网络直播。有关方面说,举办“厅长面对面”交流会的初衷就是不设限制、没有框架、拒绝套路。代表们提的都是老百姓真关心的问题,厅长件件以实相告,这就达到了交流与互动的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的治理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也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各方参与的前提是大家知情,过去那种政府“只做不说”、把民众当看客的套路显然行不通。

但是把民众当旁观者的做法和心态,在某些地方、有些部门仍然比较流行。有些地方有时候也搞对话会、新闻发布会,但组织者喜欢先拟好剧本,物色中意“演员”,到时候双方照本宣科走过场。甚至有些依法举办的听证会也是如此。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仅没有扩大“治理”的统一战线,反而容易引起社会反感,造成官民隔膜,使相关工作更难推动。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政工作的利益攸关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判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是不行的,不让社会各方面知情、不把大家发动起来是不行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根本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山清水秀的期待,而要落实到位,不能光靠政府监管和吆喝,还要有民众的参与、监督和推动。一想到社会各界正盯着有关部门看,有关部门就不能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厅长面对面”本质就是一种官民对话、交心与互动形式,好就好在务求实效,好就好在真心追求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抱怨者变为建设者。我们总是讲高度重视雾霾治理,但四川的情况表明,让民众参与是高度重视的体现。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群众,本身就是对治霾施加压力,是一件好事。如果对话会只图形式,结果就不是赢得参与者和建设者,而是制造抱怨和离心离德。

这种转化能力并不神秘,关键是诚心诚意提高参与度,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抱怨者变为建设者。长期以来,总有领导干部抱怨工作推动难,原因是他们抱着包打天下、包办一切的陈旧思维,不太愿意接纳参与者、建设者。但是须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今天的国家治理,必须把人民群众广泛发动起来,多元主体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此,政府就是要放下身段,多些“厅长面对面”,多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多做角色转化工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