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要多关注人格
2017-09-12 07:07:00 来源:长江日报

对未成年人要多关注人格

□易国祥(武汉公务员)

一个10岁学霸称自己的爸妈不配有他这样的儿子。一名17岁的CEO称三四十岁的企业家已然属于“老一辈”。以此为噱头,弥漫着另一种“老龄化”情绪。情绪的背后潜伏着这些未成年人的人格危机。

后一辈瞧不起上一辈已不新鲜。但从来没有过浪打浪这么无情,波连波这么荒诞。神童鄙视父母和不屑长者,被刺痛的人们着实感觉“后生可畏”。

“网络一代”获取和运用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天资聪慧者早成学霸、积累财富、圈粉无数、名气冲天。但其口舌之快,折射价值观不成熟,掩饰不住自负轻狂的性格缺陷。“假性成熟”得到不当应和,经媒体宣传和舆论放大,从而获得一定纵容。

动物越高级,在母体内孕育的时间就越长,如人类的胎儿在母体内的时间就最长。出生之后的身心成长,人也比其他动物需要更长的过程。人格成长也不例外。神童们有太多“用户体验”的快感,而性格最需要现实社会的严格磨砺,人格不会像业绩那样速成。

对于“业界奇迹”,有这样一种观点,现实主义者总有勇气和办法不相信奇迹。即使奇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他宁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器官。如果承认,也只承认那是一种自然的、不过在这以前他不知道的事实。

越是时代的宠儿,越有可能要付出未来的代价。历史上的“伤仲永”最具借鉴价值。当年韩寒公共姿态的张扬,到后来相对平静下来,不排除人格成长的因素。很多明星盛极易衰,证明事业越辉煌,人格越有可能滞后,还越不容易觉醒。

关注未成年人的人格,不是九斤老太的多虑,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应有之义。有个90后论者很清醒,他说:“仅仅依靠时代本身的变化,碰巧搭上一班快车,不足以成就一代伟大的青年。”50后学者张鸣指出,80、90后“奇才”多出在自然科学界,在人文社科界鲜有。往深处说,如果没有人文科学奠基,缺乏健全人格的支撑,其他“业界奇迹”不可能持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