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8-11-26 07:52:00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岬是指山旁向水里突出的陆,原来的螃蟹岬就在沙湖旁;而墩是指土堆,武汉过去洪涝灾害频发,古人往往垒土为墩聚落,比如天门墩、鄂城墩。”

回访《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一稿的过程,更像是对武汉建城史的一次再认识。

李皖老师谈到,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随着历史的时过境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也慢慢失去了辨认城市特点的机会。

一座城市的独有特点和记忆,被誉为“乡愁”。在发展的路上,“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需要一种定力。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灾害让武汉这座城市开始了对发展路径的反思。

2002年3月,《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湖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彻底转变了湖泊的概念:它从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变成了珍贵的自然资源,需要严格保护。

《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也相继出炉,“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地开发”等规定成为铁律。

2016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当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声音响彻江湖大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报道,回望的是武汉理水营城的历史,也展望着“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最普惠的民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显现的成果也浸润于日常。

2017年6月,青山江滩正式对市民开放。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如今被誉为“武汉看晚霞最美的地方”。

昔日的码头、工厂已不见踪影。夕阳西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武汉人最美的乡愁。

长江日报记者郑汝可

(长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