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汤华明)那双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脚停歇了。
去年春天,长江日报记者应邀到贵州习水县的土城,参加习水县公祭青杠坡战役烈士的活动。出发之前,记者专程来到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看望方槐老人。之前记者曾多次采访、看望老人。走进方老的病房,戴着氧气管的他,坐在沙发上立即朝记者微笑。老人艰难地伸出双手拉着记者的手让记者坐在他身边。一旁的工作人员和医护告诉记者,老人说话很困难。于是我们的交谈在工作人员的“翻译”中进行。
记者告诉方槐老人,将要去贵州遵义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地区,参加祭奠青杠坡红军烈士活动,老人当即表示,“请替我去问候赤水河岸边的那些散落红军的后代和乡亲”。他说,当年那里的人民给了长征中的红军以巨大的支持,尽管那里的百姓日子很穷很苦,但是百姓给红军送吃的、送草鞋。长征离开遵义后,他再也没有回去看望那里的乡亲。
在先前的采访中,方槐曾讲述过长征路的千难万险。他曾告诉记者,中央红军长征走到遵义,最困难的就是没有吃的和喝的。红一军团的部分队伍过了遵义,不少同志3天3夜都没好好吃过一餐饭,连喝水也很困难。《长征组歌》里就有这样的描写:横断山,路难行,天似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
方槐将军记得,在遵义南面的刀把水,他得到一个煮熟的鹅蛋,虽然饿得发慌,他行军几天一直都舍不得吃。由贵州快到云南的边界,在山边见到一股泉水。方槐这才把鹅蛋拿出来,和另外3个战友一起分着吃掉。就是这一个老百姓给他的鹅蛋,让将军记住了一辈子。
带着方槐老人的嘱咐,记者将方槐将军的问候逐一送给那里的很多乡亲。古蔺县太平镇的胡敬华、遵义鸭溪的刘述华、李小春、付远平,这些当年支援过红军长征和散落红军的后代,对方槐将军的牵挂,感到无比的温暖。红军长征研究专家、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副研究员费侃如说,一个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百岁老人、一个开国将军,80多年后还记得曾经帮助过的乡亲,还托人来看望问候大家,这是什么,这叫知恩图报,这叫不忘初心,感谢老将军的深情厚谊。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