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彭建
打造区域一体化生态治理体系
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武汉市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前沿阵地。本次规划依据充分、方法前沿、内容合理、工程明确,对大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规划具有示范意义。
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打造区域一体化生态治理体系方面,我认为具有三大亮点:一是“6类+6区+20片”的分区体系,兼顾了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分异和地域空间完整性;二是修复生态断点,构建“东西山系人文廊道”,实现了受损山体修复与文化景观塑造有机结合,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三是以六大生态绿楔为基础持续推进郊野公园群建设,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及生态缓冲带,为控制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上规划内容从区域一体化的系统视角出发,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提供了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
以生态修复引导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生态修复规划是中央机构改革之后新产生的规划类型,意在解决以往生态修复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多龙治水”的问题,武汉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实现了全面统筹、部门协调、多方联动、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规划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有鲜明的武汉特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规划从区域、市域、三类空间及各生态要素等层面综合考虑,明确了不同尺度下的生态功能格局、不同空间内的生态修复重点及不同要素修复后的利用导向,特别是保护修复利用“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逻辑,三者的关系是以生态修复为中介,既“以底定图”完善生态保护体系,又“以区定策”明确生态修复重点,还“以位定用”确定生态要素利用模式,从而达到了以生态修复引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的。
■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副院长谈建文
五大修复行动体现生命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湖北省全面部署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我关注到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突出武汉大江大湖山水特色,统筹考虑对接省、市及武汉都市圈相关规划,谋划了河湖、土壤、山体、湿地、耕地五大修复行动,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我省“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态治理也应该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这样才能顺应生态环保的内在规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作为顶层设计,在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各项工作时,一定要树立大局观,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各自为战转为全域治理,多头管理转为统筹协同。同时,也呼吁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和全社会参与,有序推进生态规划落地,不断提升人民生态福祉。
本版策划: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江日报城建传播中心本版撰文:王亚欣朱志兵徐放王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