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石家河古城约有5个故宫大
2023-02-23 06:01:00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文明,长江下游有距今5300年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长江上游有距今4500年至3000年的三星堆文化,长江中游则有距今4600年至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在湖北省博物馆日前举行的2022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天门石家河城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透露,去年对石家河古城的考古首次发现属于石家河古城组成部分的外郭,古城面积由120万平方米更新为348.5万平方米,与良渚古城面积相当,是故宫面积(72万平方米)的4.8倍。“这进一步佐证了石家河长江中游文明中心的地位,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文明进程相匹配,表明长江中游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方勤介绍,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石家河古城进行发掘。发掘期间,恰逢当地30年一遇的大旱,石家河古城的护城河以及遗址范围内的稻田、仍在使用的水渠等基本干涸,有利于对石家河古城的布局以及城壕(护城河)、外郭城和水利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于是,联合考古队以1992年公布的石家河城址为基础,再次组织实地调查,并对部分城墙进行了勘探。

石家河古城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距天门市区约16公里,是迄今为止湖北省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石家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墙残高3米至8米,墙底宽70米至100米。城外侧有护城河,宽60米至100米,深4米至6米。

联合考古队表示,在1992年公布的石家河城址的外围,沿毛家岭、京山坡、黄家山、严家山一线,被重新确认为古城北城墙;对环绕内城的城壕(护城河)进行确认;扁担山、朱家坟头、三星台、月亮坡等高岗被认定为石家河古城的外郭。

方勤说,外郭是古城的附属设施,和城壕(护城河)一样有拱卫古城内城的功能,是石家河古城的组成部分。由此,石家河古城的面积,算上内城、城壕(护城河)和外郭,总共为348.5万平方米,是长江中游同期最大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

此次石家河城址考古工作加大最新科技考古手段的应用,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个团队合作,开展地球科学、测绘、滤波、水利等多学科调查研究。经大量实地调查、勘探及局部试掘,联合考古队发现,沿城壕(护城河)外侧分布着一些高岗,连起来大体绕城壕(护城河)一圈,且与石家河古城是同时期文化遗址。专家由此认定扁担山、朱家坟头、三星台、月亮坡等高岗属石家河古城的外郭。其中,扁担山为依自然岗地人工堆砌,呈长条形,宛如扁担状。良渚古城的外郭也有一座扁担山,极为巧合。

联合考古队还首次确认了进入城壕(护城河)的外部河流、引入内城的城内河流等水利系统。城居于岗地可以防洪,引水入护城河、城内兴建小型水库以蓄水抗旱。同时,鲁台寺等城北外郭城也具有防罕见洪水作用,是长江水利文明发展高度的体现。水利系统的新发现,深化了对长江流域距今5500年至3800年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认识。引河流进入护城河、小型蓄水水库、引水入内城以满足用水需求以及水门、拦水坝的新发现,反映距今5000年长江流域对水资源的管控与利用。

作为终评专家,湖南大学教授、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表示,最新确认的石家河大型城址进一步佐证了石家河长江中游文明中心的地位,也与当时长江中游的文明进程相匹配,表明稻作农业支持下的长江中游为中华文明特质——古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天下万国、万国咸宁、协和万邦)提供了生动例证。

郭伟民同时表示,石家河古城卫星城、附属聚落众多,形成了明显的多级网格结构,表明这里当时已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石家河古城的引领下,长江中游不断与其他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交流、融合,最终融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