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是我们自小必背的诗词,让我们懂得农民的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人类赖以生存的“粒粒”从何而来呢?蔡京的孙子们说是从石臼里舂出来的,从席子里舀出来的……别说孩子们不知,成人们也少有知晓,记得有篇寓言《米从哪里来》,那位富翁听到儿子说米是从米缸里取来的,立马纠正道:米是从田里取来的……
米从哪里来?或许可从本期名家特稿、鲁奖作家陆春祥的新作《乃粒》中找到答案。种子入仓、撒播、鸟灾、成活、虫灾、“鬼火”烧禾、水灾、狂风阴雨,据说一粒稻谷从种子开始,要经历八道灾难才能成长为一粒大米。这里的关键是种子,“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也取决于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在《乃粒》中,我们看到“一天看不见谷粒就有重重失落感”的水稻院士胡培松的坚持和执着,看到一代代水稻科学家为中国人饭碗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陆春祥说,一粒种子,虽矫健轻盈,却沉重无比,映射出人与自然数万年搏斗的智慧。读了胡培松的成长故事,我想,他不也是一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如播种希望、生长,结出理想的果实来。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