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武叶通讯员章晟
骨髓移植在即,却发现造血干细胞采集量不够,武汉“00后”医学生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挽袖捐髓。2月22日、23日,两份带着体温的“生命火种”先后由专人送往江苏,为49岁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每天打两针动员剂
20岁的王浩(化名)是武汉某医学院校一名大三学生。他坦言,从医是自己从小的梦想,“从我被医学院录取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便与‘救死扶伤’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月下旬,正是各大高校期末考的时候,王浩除了复习备考,还有一项特殊的“考试”——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早在2020年入学之初,王浩就参加了无偿献血,并特地多留下一份血样,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考试安排在2月17日和2月25日,正好和捐献日错开,真的很幸运。”王浩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月18日,他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打了第一针动员剂。考虑到每天早晚都要打针,而学校距离医院太远,他索性带上复习资料住进医院附近的宾馆备考。尽管重担在肩,王浩却十分从容,“前面一次考试很顺利,试卷都写完了”。
■采集量不够,小伙儿再次捐献
2月22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汩汩流动的鲜血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过滤,分离出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中午11时30分,带着体温的“生命火种”一经采集,当即由专人乘高铁送往江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晚江苏传来消息,因患者身高1.78米,体重达到75公斤,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不足以完成骨髓移植手术。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需接受大剂量化疗以抑制免疫。因此,进入移植仓的患者经过“预处理”,免疫力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多等待一分钟,感染的风险就高一分。当务之急,需要王浩再次捐髓。
骨髓库工作人员拨通王浩的电话,硬着头皮提出这个“不情之请”,没想到王浩立即给出热忱的回应。他说:“我是一名准医务人员,人命关天,我必挺身而出。”
2月23日一早,王浩如约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截至中午12时50分,再次采集10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践行“救死扶伤”这个毕生梦想,王浩吃了不少苦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他出现了典型的低钙反应,面部和双脚都有点发麻。为此,他两天来不停地补充液体钙和口服钙片,却没有一句怨言。走出血液科病房,王浩感到如释重负,像完成了一个庄严的使命。两次共计190毫升生命的馈赠,将给予患者最有力的支持。
“我们的孩子才6岁,孩子爸爸患病,将我们的家庭推入无尽深渊。”在送出“生命礼物”的同时,王浩收到一封“以生命之名”的回信。患者的妻子在信中写道:“您无私的大爱,给了孩子爸爸全新的生命,也挽救了我们濒临破碎的家庭。”2月25日,王浩短暂休整后将再入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