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质靠长期修为
2023-04-04 09:45:00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我们又度过了一个“人从众”式的赏花周末。这个春天,武汉每个周末几乎都由人潮与花海组成。港澳、江浙等全国各地游客组团来赏花,外地大学生结伴来度周末,吕思清在东湖边拉响《春》,郎朗在木兰花海中弹起《茉莉花》。武汉浪漫花景持续刷屏朋友圈,连一个樱花下的公共汽车站,头顶也总是在飞“无人机”。

一位学者朋友到汉讲课,余暇自称忙着看花和看人。过去他曾常常来汉,此次阔别六年,感慨武汉城市气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前每次来,总是‘三菜一汤’,现在完全不同。”

朋友口中的“三菜一汤”,在武汉旅游史上大名鼎鼎。过去很长时间,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和东湖是外地人来汉必去的打卡点。若想体验一下城市气质,大都会被带到吉庆街、中华路,看大江大湖,追忆码头繁华。老祖宗留下什么,城市名片就是什么,在当时如此理所当然。

一个重要转折点在2009年,中国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开通。沿线旅游客来汉,一个周末就能往返。次年春天,每个周末都有数千游客涌入武汉。“三菜一汤”不够看了,梅花樱花成为新宠。也正在这一年,武汉游客量自1998年以来首次“进大于出”,“到武汉去看花”成为当年热词。

一座城市的气质究竟是由先天禀赋定格,还是能通过主动作为加以淬炼?武汉有了自己的思考。自那时起,武汉向着十年打造“新花城”的目标进军,近年则升级为“湿地之都”。今天人们习惯了的繁花满眼浪漫之城,每年三月向全世界邀约“相约武汉赏樱花”,以及学者朋友口里“脱胎换骨”的变化,实际上是十多年来一棒接一棒,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就像人一样,城市气质的变化必然从量变到质变。大江大湖是自然禀赋,但并不是城市气质的最终定型。因时因势,点滴积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做什么、怎么做,都会融进城市记忆,沉淀在这座城市的气质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