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蕾
4月5日清明节,也是指挥大师卡拉扬诞辰115周年的纪念日。哪一位古典乐迷不知道“卡神”呢?所以我相信,世界上至少在心中祭奠他的会是一个不小的人群。
卡拉扬与莫扎特是真正的老乡,他们都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作曲家和一个天花板级别的顶级指挥家生在一个地方,目力所及,还真不多见。音乐需要二次创作,作曲家将音符写在纸上只是第一次创作,经乐队演奏出来才是第二次创作,这之后,作品才能穿越时空抵达受众心灵。他二人生于同处,二次创作正可便捷完成。
乐队的灵魂人物当然是指挥,因此某种意义上,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曲家与指挥家合作的质量。卡拉扬一生中指挥了多少次莫扎特的作品已数不清,问题是,后者早已作古,二人所谓的“合作”,至多也只能在灵魂层面,更确切地说,莫扎特的“初心”能否被后人所领略,最终还得看卡拉扬能否最大限度再现莫扎特的原作。
而在指挥台上活跃了大半个世纪的“卡神”,所“挥”作品绝大多数为古典,也就是说,他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与作古的作曲大师隔空相望神秘交流的一生,通过这样的神秘交流,得以让不朽的经典传承于世。
说到作曲原创与指挥的关系,卡拉扬有过精妙的阐释。他认为:作曲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不精确的事,何谓长音符,何谓短音符,何谓渐强渐弱,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一切都是在猜测,所以自由是一直存在的,没有什么可以被规定;当雪花落入你手中,在手心的温度下你观察它,当你触及的那一刻,一切都形成了,你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它。
卡拉扬上面的这段话出现在纪念他的一段视频中,时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排练马勒的第五交响曲。整个排练过程中,卡拉扬不断纠正着乐队的节奏、强弱和情绪调动,似乎已逝的马勒早就将第五交响曲的二次创作授权予他,或说他完全执掌着处理这部作品的大权,永远代表着正确的一方。
马勒当然不可能对卡拉扬“面授机宜”。卡拉扬面前只有马勒写下的总谱,总谱上有乐队中所有乐器应该演奏的音符,以及轻重缓急、喜怒哀乐、左冲右突、峰回路转。总谱是无言的,却能在训练有素的指挥心中发出实况般的音响,这便是音乐家视听转换的特殊能力,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耳聋后的贝多芬还能创作出他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
由于历练、修为、个性、文化、族裔、理解等几乎是无数方面的相异,面对同一份总谱,不同的指挥家一定会作出各有见地的阐释,比如一段旋律前有“庄严的”提示,怎可能十个乐队奏出同一种“庄严的”情绪?所以卡拉扬才正确地强调“自由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这“自由”的前提是由指挥家水准或实力转换而成的对作品诠释的说服力。所以有经验的乐迷聆赏经典从不指望一锤定音的“标准”,只期待独具个性的“靠谱”。
著名指挥家吕嘉不久前率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来琴台音乐厅演出,演出前的走台排练中,吕嘉为了一个乐句的渐弱处理,指挥乐队重复了六次,其精益求精的做派令人敬佩。此外我又想到,同一个乐队换一个指挥是否一样地处理呢?很难说。事实上如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这样优秀的团队会经常与风格迥异于吕嘉的指挥家合作,这时他们还得听这些指挥的。所以“指挥有自由,乐队听指挥”应是不变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