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正民带5名大凉山孩子来汉研学
2023-05-03 09:46:00 来源:长江日报

(上接第一版)

4月底,当马海马红知道自己可以来武汉研学时,他还有点不相信。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平时跟着奶奶生活,以为父母会反对他远行。

出乎意料的是,班主任联系他妈妈时,妈妈让他想去就去。除了叮嘱安全外,父母在电话里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带上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

第一次来武汉,马海马红观察得很仔细:“武汉很漂亮,城市也很干净整洁。”他说,自己回去后会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到武汉上大学。

另一名来武汉研学的学生麻卡布机也暗自下定决心,将来尽力考到武汉来上大学。此前,他通过手机了解了一些武汉的知识,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很感兴趣。这次亲眼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后,他感到“很壮观”。

这次研学,马海马红带上了哥哥只穿过一次的民族服装,准备在武汉拍下照片和视频留作纪念,也勉励自己更加发奋学习。

■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谈及这次研学活动的初衷,苏正民介绍,这是一次探索,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帮助更多大凉山的孩子走出“大山”,而这正是他曾经走过的路。

苏正民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从小家境贫寒。在社会的帮助下,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学生,山里娃走出了大山。在校期间,在社会的关爱下,他克服了自卑等障碍,变得阳光自信。

去年6月,苏正民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用了6000余字致谢65人,经长江日报等持续报道,感动全网。

本科毕业前,苏正民获得了保研资格。此后,他选择参加了团中央发起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回家乡四川凉山支教一年。

去年秋季学期起,苏正民开始在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担任支教老师,教授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和八年级的物理。

“孩子们,我们读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这是苏正民在课堂上讲得较多的一句话。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能够多看看世界。

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苏正民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对于大凉山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跨越的“大山”有两座。一座是物理意义上的大山,有了便捷的交通,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能很轻松地前往其他城市;另一座是心中的大山,大山里的孩子要克服自卑,还有一段路要走。学校和他策划这次研学活动,就是希望能帮孩子们走出大山,拓宽眼界,从而更加自信。

除了研学外,苏正民还在考虑引入夏令营模式,帮孩子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他说:“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越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价值。”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