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江风吹江水急,汉口江滩粤汉码头内人流如织,15岁的刘康顺陪着89岁的爷爷逛滨江公园。
武汉防洪纪念碑是刘爷爷每次必去的地方。高37米的石碑耸立在防洪堤上,一颗五角红星,远望如战士头顶军帽上的军徽,立于高处“指挥”千军万马。基座上,正面镌刻着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洪水。左右侧面是两幅武汉人民抗洪抢险的浮雕,生动地记录了1954年武汉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百年大洪水的形象。
围着防洪纪念碑慢慢走,刘爷爷又讲起69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防洪大战——当年,武汉关水位高达29.73米,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秒,两项纪录,均为1865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高值。
当时的武汉百废待兴,136公里堤防残缺不全。党政军民众志成城,战洪水保城市,前方30万防汛大军战斗在堤防第一线,后方31万人整装待命随时补充上前。新武汉以伟大的抗洪精神,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谱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曲壮丽乐章。
1969年,以防洪纪念碑为核心,滨江公园落成,成为武汉的一个地标。
自那以后,武汉人筑牢江堤防线,将防洪视为“天大的事”,年年岁岁,守卫城市汛期安全,直至战胜更加凶猛的1998年大洪水。
我国在长江上相继建起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武汉段建成了“钢筋铁骨”般的新堤防,肆意的洪水在这里变得温顺了,重重水患变成了岁岁安澜,武汉城从因水而生、人水相争,迈进了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20余年来,两江四岸防洪险滩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芦花如雪、江水如练,人民在水岸边、绿树中散步、锻炼、跳舞、放风筝的场景。
2002年10月,汉口江滩一期建成开放,突破传统堤防理念,将江滩与城市景观、人民乐园相结合,融入码头文化、渡江文化、大禹治水、万里茶道和长江水生物化石等特色文化。新江滩成为武汉最热闹的打卡地之一。
2017年,青山江滩创新采用缓坡式堤防设计,让堤防如同绿地丘陵蜿蜒于城市临江道路边,使绿地生态与城市风景融为一体,既提高了防洪能力,又提升了市容面貌。青山江滩获C40世界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
2019年,“城市阳台”概念引入江滩建设,中华路城市阳台、月亮湾城市阳台陆续规划建设,将江滩、堤防和城市土地开发、景观建设一并规划,开放式设计让江滩、绿地、城市融为一体,如同城市观景阳台。
2022年,杨泗港都市T台建成,将废弃的工业码头变为时尚乐园,原来的起重机架变成色彩活泼的脸谱球场、集装箱式观景平台,成为江滩的新地标。
如今,市民和游客们漫步江滩,一步一景,画意浓浓。武汉人与长江相伴相生的故事,一页页展开了新篇章。曾经的人水冲突、城江对峙,变成了今天的人水相依、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