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高校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1952年,国家在中南地区开展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高校院系调整,将一批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的高校,布局在武汉。
也是在1950年前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西迁,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53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和电机系与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经济系与中华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在武汉成立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中华大学等校的文、法、理等相关系科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
武汉俨然成为新中国一座高校集聚之城,尤其工科学生数大增,使高等教育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奠定了武汉高等院校的基本格局。
这些新生的大专院校,大多建在武昌东湖一带,如今发展成了“大学城”,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83所高校,每年毕业100多万大学生。
1976年,东湖南望山下,武汉邮科院的简易实验室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从一根光纤起步,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武昌东湖这片“大学城”、智密区,又快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的地方。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2001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踏浪而来。
依托“光”,又跳出“光”。今天,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聚集地。“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产业集群、万亿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崛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聚力建设东湖科学城,着力把光谷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长江中游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区。展望2035年,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