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荣
鲁迅《题三义塔》赠西村真琴书法,释文:“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鲁迅并记。”钤“鲁迅”白文印。1933年6月21日书写。
1933年6月21日下午,鲁迅集中写了两幅书法。一幅写给坪井先生之友楄口良平,一幅即是这幅《题三义塔》。当天鲁迅日记全文记述了所写内容。
西村博士,即西村真琴(1883—1956年),日本生物学家。
为西村博士所书的这一横卷,背后有一个小故事。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发生。战争期间,西村真琴到上海,在闸北里弄“三义里”废墟中捡到一只受伤的鸽子(日本谓之堂鸠),就带回日本饲养。不想第二年鸽子死了,他很伤心,将其埋在自家院子里,给鸽子造了一座墓,建了一座石碑,请重光葵题写了墓碑,重光葵此时的身份是外务省次官。重光葵于碑阳题写了“三义塚”三字,落款是“昭和八年三月建重光向阳题”,在碑阴有题俳句:“三义里之灵,此地永安魂。人皆为动心。葵。”
造墓立碑还不够,西村又画了这只鸽子的像《小鸠三义图》,寄给鲁迅,请他题诗。
鲁迅1933年4月29日收到西村所寄信及鸠图,当天日记载“得西村真琴信并自绘鸠图一枚”,同年6月21日书《题三义塔》诗赠之。
这幅书法在鲁迅所有书法作品中非常独特,诗带跋共21行,在规格为大16开的《鲁迅书法珍赏》(秦硕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中,它是一个完整的横卷;在文物出版社1978年至1986年版《鲁迅手稿全集》中,则分作规格大致相同的三页影印。此书法原貌是分页所写,还是一个完整的长卷,无从知道。
这首诗一开始就强烈谴责了侵略战争,并明确提出“斗士诚坚共抗流”,反对侵略的态度很明确。“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说中日两国的人民终将战胜侵略浊流和战争劫波。因此,鲁迅是强烈反对侵略战争的。
可以看出,西村造鸽子塚,鲁迅的题咏和重光葵的题诗,都含有反对日军发动事变的内涵。西村本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鲁迅则是抨击“霆击寒村灭下民”,反对日军侵略行径的态度是很鲜明的。
后来杨霁云编《集外集》时,请求鲁迅抄示其旧诗,鲁迅在杨霁云已搜集到的之外新提供了六首,其中就有这首《题三义塔》,但删去跋尾,另加了几句小序: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1934年,24岁的文化工作者杨霁云为“吉光片羽皆足珍贵的文化巨人”鲁迅搜集佚文,编《集外集》时,根据鲁迅来信(1934年12月29日)所抄示者编入,“奔霆飞焰”的“焰”字,鲁迅抄给杨霁云时改用“熛”。“熛”也指火焰,又有闪动、迅疾之意,形容战争中枪炮发出的火焰尤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