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开讲“大武汉故事”
2023-06-12 10:05:00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丽娟)“你们吃了冒?”何祚欢一上台,就和台下的观众用武汉方言打起招呼。“吃了。”大家齐声回答,现场氛围顿时升温。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持续精彩。6月11日晚上,在武汉说唱团都市茶座剧场,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带来专场演出《大武汉故事》。82岁的他,在舞台上精神矍铄,一口纯正的武汉话为观众送去欢乐。

“今天来说大武汉故事”,和观众打完招呼后,何祚欢告诉大家,“大武汉故事”严格来说,是为大家讲述《“大武汉”凭什么称大?》。这是何祚欢花8年功夫陆续完成并发表的一部长篇湖北评书,而以“大武汉”的“大”字,串起大武汉的历史人文故事,讲述“天下四聚”“四大名镇”“四大金融中心”“高等教育三大中心”等武汉故事。

“大武汉为什么称大?那是大汉口本来就大。”面对观众,何祚欢侃侃而谈。他从明末清初讲起,汉口因停船发展出码头和贸易,迅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武昌的钱是顶着的,汉口的钱是堆着的,汉阳的钱是晒着的。”何祚欢用3句话来形容清代武汉三镇的富足,他解释:武昌的钱多,就像武昌府官员帽子上的顶子(花翎顶戴)一样多;汉口的钱多,就像码头上堆积着的货物一样多;汉阳钱多,就像河边晒着的竹木杆子一样多。

“我30岁以前在汉正街住了两个地方,汉正街664号、771号,就是汉正街的风土人情、武汉方言影响了我。”在汉正街生活的30年,何祚欢认为这条街上的每条巷子都有故事,都蕴含着几代武汉市民的人生记忆。“大武汉体量之大,经济上发展的状况非常鲜明,有人说武汉是码头文化,这是把武汉说小了,武汉有的不止码头。”何祚欢说,从明朝末年起,就修了一个后湖长堤,以保证汉正街的贸易不受水患侵扰。清代康熙年间,长堤变成一条街,即长堤街,以此街为中心形成“五街并行”局面。“全中国,包括上海都没有这么大的商业区,称老汉口为‘国际大都会’一点不为过。”而汉正街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诚交天下客”,这也说明武汉商业大、武汉人心胸大。除了生意大、器量大、地方大,大武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搁得人”,不排外,汉口先天便具备了移民城市的特点,能容纳天下人。

何祚欢还谈到1938年的武汉,当时聚集了全国文艺界的顶尖人才,大家空前团结,汇聚到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下,文艺工作者用丰富的创作、频繁的展演来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冼星海在武汉写出著名的《在太行山上》。说到激动处,何祚欢铿锵有力地唱起来:“我们在太行山上……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全场观众跟着一起打起拍子合唱,气氛热烈。

“今天既是讲武汉故事,也是讲中国故事。”何祚欢说,今天的专场只是讲述了大武汉为什么称“大”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希望今后还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全场观众齐齐喊“好”,现场响起阵阵持续而热烈的掌声。“将武汉故事讲得这么生动、现场氛围很好,何老师真是太了不起。”80后观众肖刚从武昌过来看演出,“我从小就对何老师的评书非常着迷,还珍藏了何老师的评书碟子,他的武汉话讲得非常有味。”“听何老师讲故事,时间过得太快了。”观众陈女士说,聆听一位白发长者为我们亲切地将武汉故事娓娓道来,一个半小时还感觉意犹未尽,“期待再次与何老师重逢,听他讲述更多的武汉故事。”

[全国非遗曲艺周5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