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武汉将举办第二届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论坛。时隔两年,各级领导、院士专家、行业大咖、联合国人居署专家们将齐聚一堂,再次聚焦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武汉。
■众行业携手推进武汉生态保护修复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武汉有着“湿地之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为高质量践行生态文明理念,2021年3月27日,武汉第一届生态论坛举办,“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众多跨行业力量“聚指成拳”,为共同建设生态武汉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两年来,武汉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24个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锚固城市生态框架;各类公园总数突破800个,稳步迈向“千园之城”;保护生物多样性,天兴洲黑鹳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已将武汉作为最南端的繁殖地;全市累计修复退化湿地1500公顷,完成长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100余公顷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劣Ⅴ类湖泊连续两年实现清零,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均达到100%;武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0%,“武汉蓝”成为江城人民四季可见的“常态蓝”。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和日内瓦同步举办,武汉成为全球首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
■发挥联盟力量“共建共识共促”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两年来,武汉通过“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携手各界,强规划、建平台、促实施,探索了武汉生态从“数量向质量”“单一向复合”“资源向资产”的系统性保护修复利用。
规划统筹引领。武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流域综合治理生态规划体系,编制《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以修复强保护,完成《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发展促保护,完成《武汉市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由“单点突破”向“系统推进”;规划、园林等多部门,各联盟单位通力协作,开展武汉市风道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0多个课题研究;盘清生态家底,推进水流、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探索保护与利用共促的生态规划路径。
发挥平台效应。平台“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任南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分别从防涝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生境保护方面推进我市生态环保技术的升级;规划研究、工程设计、产业运营三大平台持续发力,探索生态保护利用“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创新开展生态进校园、垃圾分类“五进”等宣传活动100余场,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促进项目实施。以高水平保护促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惠民项目不断涌现,继长江江滩、东湖绿道之后,光谷生态大走廊、灵山矿山公园、樱花溪、梧桐雨、龙阳湖公园等一批生态项目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新去处,千子山产业园、中法生态新城什湖片区、垃圾分类等示范项目稳步推进。
■完善规划体系建设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武汉,回应人民呼声,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联盟成员组长单位之一、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负责人称,两年来,“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工作思路,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的社会“共识”更加深入人心。一幅幅图景愈发清晰,武汉强调从流域治理等宏观维度,推进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层层传导,让“一张蓝图干到底”有了有效抓手;建立“宏观到微观、目标到功能、资源到价值”生态功能分区传导体系,让梦想得以落地,规划走向实施;发挥生态联盟平台联动效应,吸引院士专家的加入,不断打破行政壁垒,汇聚多方力量。
新的征程已开启。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加强都市圈层级区域协作;加快推进区级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编制与实施;促进规划蓝图的实施,推进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应用;同时,武汉市生态联盟将发挥更大效益,三大生态示范项目将深化落地,乌龙泉矿山修复等一批生态工程将与市民见面。在各方共同协作努力下,大美武汉生态宜居的未来“画像”将更为清晰、更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