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福尔摩斯作注解
2023-08-01 04:05:00 来源:长江日报

□张璇

在中国有考据分析《红楼梦》的“红学”,国外也有“福学”——专门研究《福尔摩斯探案》的学问。

1902年,柯南·道尔还在杂志上连载《福尔摩斯探案》之时,就有一些牛津大学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学术性研究,开启了“福学”先河。他们对小说中一些细节线索进行分析,对福尔摩斯和华生的人物性格、知识储备、破案技巧进行了专门考据。此后“福学”队伍越发壮大,既有各路专家学者,也有大批普通读者。他们各抒己见,对福尔摩斯探案故事提出了诸多别出心裁的诠释。其中有些标新立异的研究者甚至提出一些凭空想象的观点,例如“莫里亚蒂教授是无辜者,福尔摩斯才是真正高明的罪犯”等,被大众所唾弃,沦为“邪典”。

为了重振“福学”雄风,“正典派”代表人物克林格于1968年起,开始着手从小说原著和作者本身的创作思路出发进行编撰。经38年时间的不断考证和修订,最终形成了涵盖各方观点精华的《福尔摩斯探案诺顿注释本》。近期,上海浦睿文化携手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诺顿注释本”的中文译本,让中国读者大饱眼福。这套书是由“福学”权威研究专家克林格主编,内容包括大量的论文、参考书、插图和大事年表等,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公认最权威的注释本。

作为“正典派”的代表著作,诺顿注释本的主要观点是,《福尔摩斯探案》中每一个故事都取材于真实事件,且人物在历史上有迹可循。他们认为《福尔摩斯探案》是柯南·道尔把自身经历和所听到的真实案件与推理文学相结合后,再进行艺术升华的产物。因此,诺顿注释本对小说中一些故事的原型进行了认真的考证。

在“福尔摩斯第一案”——《血字的研究》中,罪犯的作案手法取材于17世纪法国著名的“玛丽·德·布兰威列夫人投毒案”。玛丽因为丈夫出轨,又碍于家族联姻无法离婚,导致她心理扭曲。她在医院制作了一批伪装成普通药丸的毒药,并相继对丈夫、父亲甚至身边的无辜者连续投毒,导致数十人丧生,酿成了当时震惊整个欧洲的大案。《血字的研究》与此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第一,作案动机是感情问题;第二,下毒手法是“将毒药伪装成两颗药丸,胁迫被害者随机选择一颗服下”。

另一方面,《福尔摩斯探案》在叙事上也会有些瑕疵和漏洞,对此,诺顿注释本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补完”。例如《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罪犯谋害亨利爵士未果,作案计划也被自己的妻子揭发,于是落荒而逃,在沼泽中不知所踪。奇怪的是,福尔摩斯并未追查罪犯的最终下落,而是默认他失足跌入沼泽被淹死了,这并不符合这位大侦探刨根问底的行事作风。对此,诺顿注释本给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解释:亨利爵士早在福尔摩斯之前就发现了罪犯是谁,但他对罪犯那位良心未泯却无法摆脱凶残丈夫的妻子充满了同情。于是他佯装不知,继续按照福尔摩斯的计划行事,给罪犯来了个“引蛇出洞”,结果是凶犯要么被捕要么逃亡,这样就能达到保护其妻子的目的。福尔摩斯后来发现了亨利爵士的心意,因此对案件的结局也不再过多追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