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记者吴昌华 通讯员龚轩 实习生张晨昕
人物档案
罗雷松,1978年生,2000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现在武汉市公安局交管局科技管理处任三级警长,从事交通优化组织方案方面的工作,曾随队赴非洲参加维和。
再过几天,曾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武汉交警罗雷松将迎来40岁生日。昨日,他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谈到维和感受时脱口而出:“繁荣富强的祖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
2014年7月2日,由湖北警察组建的中国第十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出发,36岁的罗雷松是18名队员之一。当年,埃博拉病毒正在当地肆虐。
利比里亚全国人口300多万,其中有一百多万居住在首都。罗雷松先后在布鲁威斯维尔和布什罗德岛两地的交通及公共安全部门,以及首都蒙罗维亚警务顾问队工作。由于内战遗留的影响,任务区治安一直不太好,发生一点小事就会有人聚集导致交通瘫痪,特别是大选期间。“那几天,我们往往从早上上岗,一直到下午4点多钟人群散去才能吃上中饭”。
利比里亚国家警察总部大楼里就有警察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死亡,而中国维和警队也在这栋大楼上班。为了不让家人牵挂,18名中国维和队员主动断了和家人的联系,尽量不把担心传给家人。所幸,一年后维和警队圆满执行完任务,全部平安回国,罗雷松也荣立二等功。
罗雷松记忆深刻的是,像手机、摩托车、服饰等 MADE IN CHINA的生活用品在当地比比皆是,所以当地民众对中国都特别向往。有一次在街头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时,罗雷松认识了一位来自加纳的女同事:“她的孩子在上海读书,她当场跟孩子打通国际长途,并把手机交给我。没想到,她的孩子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跟我聊了10分钟。”
罗雷松回忆,以前在非洲碰到东亚面孔的人,常会被问是不是来自日本或韩国,“但我们去时,大家看到东亚面孔的维和警察,第一反应就是,你是不是来自中国?并且面露羡慕和尊敬的神情。”“在海外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力量。”罗雷松说,维和期间碰到一位黑人同事,在武汉读了4年大学,顿时觉得武汉已经走向世界。这种自豪的感觉,在他此后近18年的交通窗口工作岗位上,愈发明显,“当年在洪山大队站岗,雄楚大街上好半天看不到一辆轿车,夜晚也没有路灯。那时电子监控几乎只有抓拍闯红灯的设备和少量测速设备,如果发现有车辆压中心黄线等违章行为,需要交警冲上去拦截,太危险了。”
相关资料显示,1903年武汉出现第一辆机动车,1949年全市机动车只有1044辆。而从2000年开始,武汉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到2002年总量突破50万辆,2010年8月31日突破100万辆,如今已达270万辆之多,道路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方式则从当年“执勤靠走、管理靠吼”,到现在智能监控、智慧交通,科技信息手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与2000年相比,交警数量反而是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