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应善待勇于担责的好人
2018-01-09 08:09: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南京63岁老人雪地摔倒心跳骤停,家属无法及时赶到医院签字,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决定自担风险先行手术,成功挽救老人生命。他说:“所有责任我来承担,救一条命总比害怕担责任要强。”(1月6日《现代快报》)
    这位遭遇意外的老人,因为白衣天使们的努力跑赢了死神。这位医生的决定之所以珍贵,因为一直以来,在实际的医疗案例中,“家属不签字,医院不手术”是一些医生实行的“潜规则”。虽然初衷是为了保障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决定权,但在分秒必争的抢救中,“家属签字”常常成为“阻碍”。在家属来不及或不愿签字的情况下,医生往往陷入两难,不救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生命逝去;救吧,可能面临家属“跑单、扯皮、打官司”的风险。2007年发生的“丈夫拒不签字,产妇一尸两命”的李丽云事件,就是令人心痛的例证。而就在1月4日,辽宁锦州市中心医院抢救了一名脑梗塞的老人,患者清醒后竟反问医生“抢救我干啥”,如此责问更让人寒心。
    面对复杂情况,医生同样有后顾之忧,但医生的一点犹豫都可能会影响诊疗效果。所以,知道分量、做出决断跟磨炼本领同样重要。王军不仅是抛弃了私心,秉承了“生命至上”的原则,也体现了医术的专业和自信。
    为了鼓励医生们勇于负责,制度改革和法律规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56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2017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又将规定进一步细化。法律支持是一方面,医生同样需要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及来自社会的普遍支持。
    其实,并不仅仅是医生,在信任亟待修复,人人独善其身的现代社会中,那些敢于担责的人们,都让人觉得了不起。宏大如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灾难当前临危不惧,维护公众利益不计得失;微小如在路上扶起摔倒的老人,事故后留下联系方式积极处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等,都是敢于直面现实,用“负责”二字为人生作答,这样闪光的责任感往往与奇迹、机遇、友谊等美好事物,相随相伴。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如果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有担当的好人,就应该营造与之相适的社会环境,善待敢于担责的好人,为良知正义“打call”。大多数人有良心,有原则,都向往美好,就让好人有好报,把灯光背在背上,让影子投在身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