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王静在教室留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记者杨琴
“我先生是楚天都市报的伙伴型读者,我是受益型读者,我们的女儿更是与楚天都市报有着述不尽的情缘。”王静说。她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襄阳市东风中学小学部任教30余年。“我们家呀,两个老读者,一对新楚粉。”说起与楚天都市报的故事,王静格外自豪。
报摊牵起21年情缘
王静介绍,1992年,她先生在襄阳开了家照相馆,还利用照相馆前空地摆起书报摊。1997年,楚天都市报创刊,上到报摊售卖。“它贴近生活,讲的都是百姓关心的事,所以销量一直很好。从售卖楚天都市报第一天开始,这份报纸也走进了我们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先生爱读报,也有剪报习惯,会把喜爱的副刊美文剪下,装订成册。他还为王静剪辑有关小学语文教育的杂谈等。在先生的带动影响下,王静开始每天读报、剪报。
一次,王静要剪某个版的文章,但先生想剪反面的好文章,两口子争执不下。女儿出来打圆场:“好了,你们别争了,我再去买一份楚天都市报回来。”一家人这才皆大欢喜。
报载范文带进课堂
2014年4月,楚天都市报向读者发起“我与神农架旅游”征文活动,征集10名“旅游体验师”免费到神农架体验。王静的征文《幽秘神农架游之旧忆》入选,她也作为“旅游体验师”之一,登上首班飞抵神农架机场的航班。几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静仍激动不已,清晰记得她从神农架主峰发回高山红杜鹃照片时,班上学生和家长为她雀跃欢呼。
在王静家里,剪报集有几大本。除了自己喜爱的文集,她还专门为学生做了范文集。每次看到楚天都市报刊登的学生习作,她都会剪下来,按年级分类,带到班上让学生传阅。因是同龄人所写,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
读报既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在第九届长江杯通讯大赛中,学生刘雨萱和杨芸帆分获全省二等奖和优秀奖。
楚粉异国传播友谊
2014年底,王静的女儿徐檀檀到新西兰读研,王静口中的“一对新楚粉”,就是指女儿和女婿。女婿是对湖北有着浓厚兴趣的新西兰青年,尤其迷恋武当功夫。小两口的共同业余爱好,就是在互联网上阅读楚天都市报。
2017年9月,省外侨办联合楚天都市报发起征文活动,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徐檀檀的文章入选,她也因此成为特邀代表之一,参加了在路易·艾黎家乡新西兰基督城的纪念活动。活动中,徐檀檀结识了五名湖北的大学生代表和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她告诉妈妈,在遥远的异国见到家乡人,她觉得特别格外亲切。最令她骄傲的是,她为新西兰总督作即时翻译,介绍了路易·艾黎先生与湖北的深厚情谊,也借机介绍了湖北的风光。
由于女儿、女婿长年不在身边,几年来,在线分享读报心得,成为王静一家人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