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不紧急”亟需规范
2018-05-14 07:07: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最近,微博网友“奶粉真好吃”称,她的父母在伊朗旅游时遭遇重大车祸,母亲当场去世、父亲脊椎受伤,双亲购买了境外旅游险,其中明确包含紧急救援和遗体运送。然而,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却一直要求客户先提交材料审核,再决定是否救援。(据5月13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购买时声称“只需一个电话,就可获得救助”的保险,本应成为此时最有力的支援,然而,亲属心急如焚,保险公司却拖延推诿,两相对比,如何不令人心寒?虽然在舆论发酵后,保险公司终于开始行动,并发表声明道歉,但不少人依然质疑:发微博才有用,没舆论就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程序”?
    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许多出境旅游的人,出于目的地国家要求,或自我保护意识提升,都会购买各种类别的境外旅游保险。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平安归来,这类保险时限短,赔付率低,可谓是保险公司的赚钱利器。从商业伦理而言,保险公司既然做出了承诺,就该不打折扣兑现;从人道关怀方面说,救人于危难,更应争分夺秒。
    此事引发广泛关注,在于暴露了境外救援的诸多短板,触动了民众的隐忧。保险公司在道歉声明中依然表示:在不同国家实施海外救援,需要的材料、医疗机构规定存在极大差异,甚至风俗不同都会影响处理时效。很明显,这一说法是把不规范、充满变数等风险,转嫁给投保人。保障不到位,流程不清晰,安全感被动摇,这些问题光靠保险公司无法解决,还亟需行业规范。
    虽然这只是保险行业的极端个例,但事情的发生也提醒保险公司,有必要汲取这起事件的教训,梳理服务体系,规范合作关系,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提升救援时效和质量。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监督相关公司以服务顾客为上,执行合同约定,真正为出门看世界的人们,撑起一把坚强有力的保护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