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生态还债是可贵的觉悟与担当
2018-05-22 07:08: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近 日 ,3名实施电捕鱼的男子在长江航运公安民警的协助下,将16万尾鱼苗放入武汉市二七长江大桥和天兴洲长江大桥之间水域,以弥补过错。(据新华网)

    据介绍,4月21日晚,这3名男子在长江天兴洲水域实施电捕鱼行为,共非法捕捞鱼类1.1公斤,被当场查获。经教育,3人认识到电捕鱼对长江生态危害严重,主动申请购买鱼苗放流长江。“我们真心认罪悔罪,希望这次放流能为保护长江鱼类做点贡献。”
    这种“以补代罚”的生态司法修复机制,在多个地方都有实践运用。重庆万州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庭,被称为“环保法庭”,对破坏森林、渔业、水资源等被告人,引导其植树造林或施放鱼苗以弥补对生态造成的损害。此举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因为“一些人缺乏法律意识,稀里糊涂地毁了林”,单纯的惩戒,并不能挽回生态的损失,让其种树修复才是维护了公共利益。
    除了这种司法上的引导,另一种向生态的悔过更常见,即社会个体在认识深化与觉悟提高后,主动积极投入到生态修复的工作中去,向损害的环境还债。吉林森工集团林场工人赵希海,曾因锯树数量多、质量好,成为林场“先进工作者”。后来林场森林资源接近枯竭,采伐工作开始难以为继,面对光秃的山坡,他突然哭了:大山死了,我是个罪人啊!他一个人悄悄进山,开始了栽树还债的历程,20多年来,义务植树18万多株,培育树苗48.25万株,全部献给了国家。
    这种向生态环境还债的觉悟,也是新时代每个人都应有的素质。“我们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修复前期被破坏的环境,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除减贫外将要创造的第二个奇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如是说。创造这个奇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省日前出台《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方案》,提出让大自然“喘口气,休息会儿”,也是一种生态修复工程。

  声音
    网友“尘风”: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就应该通过司法引导,让违法违规者承担起修复的责任。
    网友“菩提子”:这是一则很暖的新闻,同时也提醒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绘图/刘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