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公孙桥1968年重新修缮,但主体结构未变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咏通讯员宋俊初陈益强韩绍)7月7日下午,孝昌小河镇一条明清古街开挖下水道时,发现一块刻有“黄姓重修公孙桥”字迹的石碑。经辨认,该石碑为清嘉庆十四年所立。
古代民间修建大型公共设施,比如造桥修路、建寺庙等,往往会发动当地的乡绅大户募捐。这块青石碑是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各地黄姓捐资重修公孙桥后所立。
据了解,小河镇旧称小河溪小河司(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兴盛于明末清初,延续至民国年代。由于地处孝感北部要冲,曾被称为武汉“门户”和“小汉口”,而明清古街则是“小汉口”的中心。1995年小河镇统一街道名称,将原小河溪明清街命名为环西街。公孙桥就在环西街的北段,为2孔石拱桥,长15米,宽5米,于1968年12月重新修缮后更名红山大桥。
孝昌文化界知名人士、70多岁的叶云生先生介绍,1968年重新修缮公孙桥,只不过重新铺设了桥面和更换了栏杆,然后增加了外粉刷,现在的红山大桥的主体桥,还是清嘉庆十四年所建,历经200多年任然屹立在小河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