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与李名(右)交流
楚天都市报记者梁传松通讯员蔡俊
外出打工“混得不好”,李名(化名)16年未与家人联系。患病的父亲辗转各地苦寻未果,当一家人陷入绝望时,今年6月27日深夜,浠水散花镇派出所民警传来一张照片,照片上黑瘦的男子正是失踪了16年的儿子。7月1日,李名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星期后,他表示不会再远行,准备在周边找点事做。
父亲苦寻儿子十几年
“每逢过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回来,我就会想起我儿子!”9日上午,在浠水散花镇家中,62岁的李某说到伤心处,忍不住眼睛发红。
李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名1980年生,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中山一家制鞋厂当保安。
2002年春节过后,李名从中山打来电话说,当保安工资太低,想换个工作。考虑到儿子换工作期间没有收入,李某便寄了500元钱过去。“从那时候起,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李某说,由于李某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走路一瘸一拐,不方便出门寻找。到2004年春节,李名还是没回来,一家人开始慌了,向浠水公安局报案。
2004年春节过后,李某开始漫长的寻子之路。“找遍了中山市,还到过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地,给很多派出所都送了照片。”找了十几年,仍一无所获。
公益组织提供线索
16年没有音信,李某怀疑儿子可能出事了,但仍抱有一丝希望。今年春节期间,他再次赶到浠水散花镇派出所求助,民警联系了广东各救助站和公安机关。6月27日晚10时许,散花镇派出所民警接到广东东莞的一个电话,一个名为“让爱回家”的公益组织称,他们找到一个流浪人员,家庭住址是浠水县散花镇。民警怀疑,此人可能正是李名。
当晚11时,看到手机中收到的照片,李某与妻子抱头痛哭,这不就是16年毫无音信的儿子么。
原来,在东莞市活跃着一个公益组织——“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两个月前,该组织一名志愿者便发现了李名,当时他正在捡菜场的烂菜叶子。6月26日下午,志愿者在救助另一名流浪人员时,再次看到了李名。“当时他正坐在门口玩手机。”志愿者借口询问WIFI密码,凑上去与李名交流,很快两人便聊了起来。李名当时自称叫“李星”,还说自己是浠水散花镇人。
志愿者听说李名失业,当场表示可以帮他找工作,并提出帮他办一个临时身份证,还拍下了李名的照片。随后,志愿者联系了浠水散花镇警方。
“混得不好”不愿回家
6月28日晚9时许,李某与妻子到达东莞,见到眼前黑瘦的儿子,两人紧紧地抱着他,生怕一松手,儿子又飞走了。7月1日,李名回到了阔别16年的家乡。次日,民警就为他办理了居民二代身份证。
李名介绍,这16年来他一直在东莞。由于身份证过期了,只能在工地上打小工,一天挣80元钱,由于“混得不好”,才不愿和家人联系。他在东莞与另一流浪人员合租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工地有事就去工地打工,没事就在街上晃。
记者问李名,这些年是如何过来的,吃了哪些苦头,他沉默不语。
在家生活一个多星期后,李名的气色好多了。他表示,先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在周边找点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