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保种成功 期待自然繁殖
2018-09-03 07:11: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

    2日上午,位于荆州市太湖镇的农业农村部中华鲟繁育与增殖放流中心。数万尾今年繁育出的长江鲟子三代幼苗,在繁育池中游弋。和子一代、子二代相比,这些子三代幼苗意味着种族延续的更大希望。

    民营机构父子俩 20年接力保护长江鲟

    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看着这些幼鲟,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一天,他和父亲已接力努力了20多年。
    不少专家说,如果没有周家父子的保护,长江鲟可能已经没有了。
    1993年,鱼类爱好者周亮的父亲周世武创办了全国首个民营珍稀鱼类保护机构——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宜宾所”),走上了艰难的保护历程。
    如今仅存于世的21条野生长江鲟亲本中,有18条来自宜宾所。“我父亲以前曾在消防、公安都干过,后来经商,他喜欢花鸟鱼虫,也由衷地爱鱼。”周亮说,宜宾所刚开始主要接收渔政部门解救的受伤鱼类,后来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繁殖,这才保下了长江鲟这一珍贵的种群。
    20多年来,即使经费再困难,周世武也没有放弃。“父亲曾说,这不是一条鱼的事,这是长江啊,这些鱼没了,长江还有活力吗?”周亮说。
    去年,周世武因癌症去世。今年5月,宜宾长江公园岸边,我国举行最大规模的长江鲟增殖放流活动,宜宾所8.5万尾不同规格的长江鲟流入长江。周世武亲手培育的小鱼已经长成“领头鱼”,带着种群恢复的使命,畅游在长江。

    比白鲟幸运 但放流多年未自然繁殖

    鲟鱼最早出现于白垩纪,曾和恐龙共同生活了几千万年。
    “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这三类长江里的特有珍惜物种,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成友看来,长江鲟比白鲟要幸运一些。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2年,但那时还没有人工饲养,“我们还没了解白鲟的时候,它就已经没有了。”
    尽管人工保种成功,但只有实现自然繁殖才是长江鲟“续命”的关键。王成友说,长江鲟的增殖放流已经进行了10多年,还未发现自然繁殖,归根结底是因为种群数量太少。过去10年累计放流13万尾,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一头野外成年雌性长江鲟产卵的数量。相比而言,四大家鱼的放流都是千万级以上的数量。
    据统计,长江鲟小鱼放流的存活率约为5%,而长江鲟性成熟需要至少8年,最佳繁殖年龄为12年。王成友说,此次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成功,意味着人工保种已经成功,可以为增殖放流提供更多资源,有助于最终实现在自然环境的繁殖,恢复长江鲟的自然种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