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刘中灿 通讯员何莉莉 白丽莎
站在武汉新洲凤凰山上,有几百亩不愁销路的茶园。这里出产的茶叶,一年可以带来600万元营业额。因面部毛细血管瘤致残的徐从德,不仅依靠这片茶园致富,还带动了10户和他类似境遇的残疾人脱贫。今年8月,他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
天生半边“红脸”
曾是他命运的枷锁
16岁那一年,是徐从德人生中的最低谷。那一年,父亲和同村人打架后喝农药自杀,徐从德当时刚上初三。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他只能辍学,去生产队劳动养家。有人骂他:“死了爹的红脸怪”,这个难听的称呼源于徐从德的脸。从眉心到下巴,整个右脸紫红色隆肿,右半边嘴巴不时滴下涎液。这种病叫毛细血管瘤,属于先天疾病。劳动强度一大,血管瘤会引发疼痛,严重的时候还有血管破裂的危险。
“我现在每年都要去做激光冷冻。不然它会一直长。”一年的花费将近五六万,这是徐从德近几年脱贫致富之后才敢想的事情,“以前没有钱就没去做过,能活到现在很幸运。”
为活命而打拼
荒山上整修数百亩茶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开始实行分田到户的时候,徐从德就靠着比其他人更精细的田间管理,粮食产量总是名列前茅,但是一年忙到头,也只能赚千把块钱。
爱折腾的徐从德,在1992年承包了村里的十多亩地,自己开着推土机开辟了十多亩鱼塘,每年能赚四五千元,结婚成了家。
2000年他承包了凤凰山茶场。这个茶场长期亏损,已经很长时间无人管理,简直成了一座荒山,杂草差不多有一人高。为了省钱,夫妻俩自己动手,又请了几个劳力,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清除杂草,种上茶树。
因为怕又赔钱,一开始徐从德只签了3年合同,后来茶场运行情况还好,3年到期又签了5年,5年后又续了5年。这13年,茶场主要种的是绿茶,属于大路货,收入也是不温不火。
建起茶叶合作社
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
2013年,在新洲区政府支持下,徐从德成立了香惠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在上海世博会上获得过银奖的旧街白茶。他新建了2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700平方米的办公楼,还购置了加工设备15台,至此茶厂的变化翻天覆地。徐从德说,自从茶厂变得更体面之后,来厂购茶的顾客都更多了,“把房子一改,机械一换,做的茶叶颜色也好看,人家感觉你是专业的,更信任你了。”
其实一开始,徐从德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改造茶场让他负债五六十万,当时他估计,一年赚几万,20年应该能还清了。不过实际情况比他想的好得多:2014年开始,就有了10万元的纯利润,2015年达到20万,到今年,茶场的负债基本还清了。
徐从德没有忘记与他有类似境遇的残疾人。他把附近的10户残疾人都吸收进了合作社,入股的时候每家需要3万元的入社资金,徐从德给他们减了一半,剩下的都是从茶场的资金里出。除了年底分红,他还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担任看护、采茶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操良友左手残疾,徐从德让他在采茶季负责巡山,有时候也帮着做茶叶、打秤,一年下来分红和工资收入能有上万元。
除了这十户入社的残疾人,每年采茶的季节,徐从德都会请周边湾子里的村民来打零工赚钱。如果是残疾人,每斤多算两元钱。周边的湾子里,二十多名残疾人受到过这种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