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鄂东北一带,人们非常喜欢一种绿豆粑。为了能吃上绿豆粑,每年春上,家乡的人们会选择最好的稻田种上一块糯稻,在最好的旱地里种上一块绿豆。秋收季节,糯稻收了,绿豆收进家门,人们便开始忙碌做绿豆粑。
我家婶娘就是做绿豆粑的高手,村里都说她靠一口油锅炸绿豆粑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供几个孩子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做绿豆粑,叔叔婶婶每年都要种上几千斤糯谷和几百斤绿豆,作为全年做绿豆粑的原料。
做绿豆粑必须选又白又糯的糯米和粒大饱满绿豆,之前要把大米和绿豆选了又选,择了又择,绝对不能让一粒沙子、杂物渗进糯米和绿豆之中,否则就会影响口感。糯米和绿豆选择好后,前一天下午,叔叔婶婶就要把糯米和绿豆分别放在水桶和木盆里用凉水浸泡。第二天大清早,又要将糯米和绿豆在河水里淘洗几次,去除杂质和灰尘。
一切准备好后,叔叔劈柴火把土灶点燃,在铁锅里安上木甑,将糯米在木甑里蒸了起来。糯米蒸熟后,再找几个青壮劳力,在门口的石臼里打糍粑。另一旁,婶娘把绿豆洗净后,放在锅里煮熟。
一切完毕后,做绿豆粑的事就交给婶娘了。婶娘把打好的糍粑均匀地揉成团,用擀面杖擀成饼,然后再把煮熟的绿豆包起来,反复揉、轻轻地擀,不一会,一个个四边高,中间低,圆圆的,直径五厘米左右的绿豆粑粑坯子就做成了。待到第二天早上,她再到集上去炸着卖……
如今,婶娘也改变了生产方式,每天只在家里做绿豆粑坯子,做成功以后,再让叔叔开着电动三轮车走村串户地卖。人们想吃绿豆粑时,在家门口买上几个,在家里就可以炸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