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
国内某高校在读博士赵先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名下多出了18张信用卡,有的账户已有逾期记录。随后,他多次与发卡银行、监管部门沟通,要求赔偿未果,涉事银行负责人甚至对他说:“以你个人的身份和我们银行打官司,能有多少胜算呢?”(据12月2日央广网)
赵先生因征信问题耽误了买房,虽多方投诉,他终于“要回了”清白,但事情并不能就此了结。这些信用卡是怎么办出来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盗用的?银行对此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些问题,不仅应向赵先生释疑,对公众也该有合理交代。
这些年来,因“被办卡”而备受困扰的,不止赵先生一人。2011年湘潭大学数百名学生,入学时被集体办卡,莫名其妙欠下年费;2014年,某国有银行商洛分行盗用商洛学院3000名学生的身份信息违规办卡,被银监部门处以罚款26万元。今年年初,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中,有不少涉及“被办卡”“个人信息被盗用”等问题。
有专业人士指出,“被办卡”乱象层出不穷,根源在于银行严苛的“办卡任务”。为了推广业务,银行考核不切实际,办卡人员为完成工作量逾越边界;为了数字好看,明知背后藏有大量违规行为,银行却睁只眼闭只眼。如此自欺欺人,不仅害了用户,还留下金融安全风险。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交易关系中的强势方,理应担起责任,审慎把关,确保安全,而不是默认纵容作假,霸道欺人。此事件中的银行负责人,说的话虽然粗糙,却也是严峻的现实。的确,以个人身份和银行打官司,且不论胜负,光是诉讼等费用,奔走取证的麻烦,都让人望而生畏。维权成本过高,意味着违规成本太低。
个人失信寸步难行,机构失信更应问责到底。终结“被办卡”乱象,一方面必须建立更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用户维权更容易,从而提高银行的违规成本;另一方面,更要从源头上收紧缰绳,管控风险,叫停失信的“信用卡”,结束“办卡竞赛”的疯狂游戏。如此,方能减少风险损失,整饬信用秩序,促进金融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