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为屈原“守灵”三十载的老人走了
2019-02-11 07:17: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徐正端老人生前照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俊

    守庙三十载,坚持写诗传承屈原文化。正月初一晚,在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义务守护屈原庙30年的徐正端老人溘然长逝,享年90岁。昨日,老人65岁的儿子徐贪德说,父亲虽逝,守庙使命由他来相继,屈原精神永存。
    屈原的诞生地——秭归乐平里,是一个风景绝秀的山间小盆地,内有读书洞、照面井、玉米三丘等“屈原八景”。盆地的中间是一座山丘,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钟堡”。堡上屹立着一座坐北朝南,飞檐高翘,雄峻壮美的庙宇,典型的峡江明清民居建筑风格,这就是屈原庙。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屈原(塑像),另一个就是为屈原“守灵”的老诗人徐正端。一间简陋厢房里,一张床、一张桌、四个木凳,满柜子都是有关屈原的诗稿和史书。
    1929年出生的徐正端,民国时期毕业于秭归师范,后来一直在屈原村(乐平里所在地)小学当语文老师。1989年,退休后的徐正端“自告奋勇”住进屈原庙,义务为屈原“守灵”,不计报酬。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屈原同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屈原做点什么。30年来,徐正端从没有离开过屈原,把每天守庙的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的日子,他就与访客谈论屈原,传承屈原文化与精神;无人来访,他就与屈原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作一次灵魂的旅行。
    大儿子徐贪德说,在过去30年里,老人家除了去县城参加端午纪念活动以及看病住院,几乎没有下过山,一直守在庙里。就连他的名字“贪德”,也是徐正端特意给儿子起的,“德要多一点,像屈原一样,要贪德”。老人和屈原村的很多村民一样,对屈原怀有一种自发而朴素的感情。徐贪德说,父亲生前一直难忘曾经的苦难日子,年轻时曾躲在被窝里默读《橘颂》《离骚》《天问》,读得热泪盈眶。所以等他老了,他实在想不出,除了在庙里为屈原守灵,传扬屈原精神,还有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守庙的日子,常人看来孤单寂寞。但徐正端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透过窗纸,徐正端便起床走进天井,为洁白的屈原塑像除尘。除尘之后就是打扫庙宇,徐正端把庙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他每日的“功课”就是在庙前的大树下、卧室内、塑像前,吟唱屈原的《离骚》《天问》……还有农民诗人们悼念屈原的诗作。吟唱之余,徐正端走进屈原庙左边厢房内,在简陋的木桌上铺纸挥毫练写屈原的名篇佳句。
    据了解,屈原庙里有数百首诗和对联是徐正端创作的。多年来,徐正端老人坚持将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农民诗人组织——骚坛诗社成员的诗稿手书誊写,整理装订成册。“腊月二十九,父亲感到身体不适,但在这之前他还在写诗,他走的很安详,相信他会在天堂与屈原相会。”徐贪德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