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树功:与死亡和解
2018-07-15 14:35:53 来源:凤凰网公益

 

 
\

文/赵歆

采访/赵歆

摄像/李悦 冯超

后期/李悦

图/十方缘(除头图外)

“你怕死吗?”

“你说我一辈子与人为善,为什么会得重症?怎么就快死了呢?”

“积德行善,不是为了不死,是为了好死。”

面对母亲的疑问,方树功并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脱口而出这样的回答,但他很庆幸,“因为做了十方缘这个事,知道应该如何尊重生命”。

陪94岁的患绝症老人,她不再绝食

方树功与笔者隔着一张桌子,坐在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活动室里。他穿得很随意,看到摄影师摆好机器正对着他时,才慢慢反应过来,“我是不是该穿得正式点,毕竟是要上镜。”

他换了件黑色的上衣,重新坐回镜头前。方树功面对镜头很放松,显然已经很适应这样的采访。

\

方树功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一个常规问题先抛给了他,“十方缘重点关注的老年人群体是哪些?”

这问题已被问了无数次,几乎已经有了标准答案,方树功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十方缘关注的是重症临终老人这样一个群体,给4000万的老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心灵呵护,或者叫心理慰藉,这样的服务。”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中临终老人就有4000多万。临终老人是指放弃主动治疗的失智失能老人,他们一般有10个月到3年或者更长的存活期。这些临终老人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同样也需要心灵慰藉。

为了解决临终老人惧怕死亡,渴求心灵关怀的问题,2011年起,方树功与北京的10名义工伙伴利用业余时间去养老院为临终老人提供心灵陪伴服务。

故事的起初,方树功只是去养老院看望在那里工作的院长朋友。到了养老院,正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劝一位老人吃饭,场面挺壮观,但老人说什么都不吃,也不说话。一打听,才知道这位94岁的老人患有绝症,四天前听说自己最小的儿子离世了,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意义,想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大家在劝她。院方想了很多方法劝老人进食,但都没有效果,他们很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也许是好奇心,当人们全部无奈地散去的时候,方树功还是站在老人的房门口,看着老人在夕阳西下的窗口,头发梳理的特别整齐,坐在椅子上静静等待生命的流逝。

“她看着我一直站在门外,就对我招手,让我坐到她对面的椅子上。我坐在她的对面,看到老人家嘴唇不停的颤抖,好像唱着什么,一会儿,老人问我说有《渔光曲》吗?我赶快从手机里边找到这首歌曲给她听。”《渔光曲》响起时,老人突然流下了眼泪,她开始慢慢地讲起当年最艰苦的岁月,没有吃、没有喝,还被追击,最绝望的时候就是听到《渔光曲》中唱到:“有一张破渔网也要过一冬”时,勇敢地生活了下来。

“后来她突然对我说,‘小伙子,给我一碗粥吧。’ 我很意外,就听老人继续说着:‘最艰苦的时候都过来了,现在我不仅仅有退休金,还有大家的关怀,我可以过好自己的冬天。’”

\

方树功陪伴香山老年公寓老人

方树功第一次发现陪伴是有力量的,陪伴可以让人超越对死亡原有的认识。

他这才知道,老人在面对生命的终点时,并不是无知无觉,也并不是不害怕的。“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有自杀倾向,有绝望、脾气暴躁的情绪,但情绪的背后是一份对死亡的恐惧,恐惧的背后是一份孤独,孤独背后是一份对爱的渴望,这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真正的痛苦跟残酷,是直面它,还是客观地把它摆在那儿,还是抛弃它,这个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人从生到死,行至终点,就只是走了一个过程,而人往往只是需要知道这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自己在踽踽独行,就可以获得莫大的勇气去面对终点。

“面对死亡,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克服它。而是直面死亡、接纳死亡,与死亡和解。如何才能做到全然地接纳死亡,就是爱与陪伴。”

能击垮绝望的,从来都不是一路走来的荣辱浮沉,而只是半途中一只突然伸出来的手,或是那句在耳边温声说出来的:“我在你身边。”

期冀就如同一根吊命的蛛丝。老人想要的,只是在生命末途的一段陪伴,这陪伴轻易就能点燃他们心底对生命的期冀。

陪伴中的顿悟,我们还有几十年可以选择

“如果有机会让你回到过去,你会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方树功反过来问笔者。“不管你怎么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

许多人都说过,如果让我重新活过,我会活得更好。可是,人生,哪里有回头路?

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人生的路上低头前行,等错过了才开始遗憾,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等到人生终结时,才会思考自己这一生的真正价值。

然而陪伴老人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人,在一次一次陪伴老人直面生命的终点时,可以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吸取着老人一生的智慧,审视着自己的生命。可以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看自己来时的路,及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陪伴老人的时候,有时就感觉自己是在临终的状态,在回看自己的一生。”

“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这一生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而且幸好,你还有几十年可以重新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时,你会突然对生命感激涕零。

\

方树功

而在此之前,方树功只是一名在航天系统工作的上班族。跟所有白领一样,每天背着公文包在北京如蛛网一般的地铁里穿行。

所有的决定和转折都有契机,那个契机才能解释为何是此时而非彼时,并且重要到让他放下原有的一切。

那是2011年,方树功结识了朱大姐。第一次见她,满头银发,雍容富贵,虽然身体不能动了,但睿智的眼神充满活力,盘问来访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和学历情况,“半年后,再去看她,她一看到我,当即说起我的姓名和身份证号。”

朱大姐智商147,号称爱因斯坦的表妹。从小不爱学习,高考前复习了30天,考上清华,每次在学校,提前复习一周,每次都是全班第一,毕业的时候,科学院需要她,同时政府机构需要她,家里人建议她从政,后来精通6国语言的她去了政府机关,在国务院工作。丈夫和孩子在大使馆工作。那天朱大姐对方树功说:“很多人认为我一生事业、家庭和爱情都特别完美。但是在生命最后,我想如果我当时选择了自然科学,相信我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病房出来,方树功不停地问自己:“我这一生最喜欢干的是什么?”回家的路上不停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地铁站,地铁驶过了好几辆,他都忘了上车。突然全身像过了电一样,感觉自己一生除了科研和管理外,更喜欢的是用爱和陪伴为生命服务,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成长。

\

方树功在上海银康老年公寓

命运的分水岭似乎从这一刻开始。

从航天系统到为临终老人服务的公益领域,方树功在人生旅途中改变了航线,一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

“生命最大的价值在于,形式上你在陪伴他,其实是彼此的陪伴。老人其实用最后生命在教育我们,这一辈子该怎么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所以能从事这个工作已经是最好的一个奖励了。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我也被陪伴着。感恩生命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幸福地从事着用爱与陪伴为生命服务的事业,方树功和全国7万多名义工一起陪伴生命喜悦成长。

七年,做公益不只是付出,也收获幸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饶戈平曾发表观点:与欧美等大部分国家通过宗教机构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不同,我国的老年人口中,有清晰明确的宗教信仰和理念者所占比例较小,无法照搬国外模式。需要探索出在绝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研究出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方法。

“十方缘是一个践行和培训的平台,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方树功说,“十方缘最核心的东西是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之所以能得到政府和义工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提供了服务或者培训,关键是我们在倡导爱与陪伴的文化和如何面对死亡的生命教育。”

2015年,方树功与全国的212名义工,共同众筹了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主要为全国的老人心灵呵护事业提供支持。

十方缘成立不到一年,就有400多名义工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然而他们面对的临终老人群体仍然十分庞大。为了将十方缘的价值观连锁模式与相关联的众多组织连接起来,方树功想到他们需要共同构建老人心灵呵护服务网络。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平台,为此,2016年方树功等人推动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方树功担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主任。

“加入这个服务网络需认同十方缘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承诺义务服务老人和义务培训义工。”方树功说,“目前这样的组织有89个,义工7万多名。”

\

方树功与他的团队

方树功和他的团队将十方缘的老人心灵呵护服务视作一个产品。2014年10月29日,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公益界心灵呵护行业第一个通过国际认证的组织,这让组织更加稳定有保障。

方树功解释说,十方缘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全国各地89个组织,没有总部的概念,老组织的负责人不能成为新组织的领导人,各个组织的财务和法人都是独立的。这样,对服务质量,相关的物资、财务方面进行控制时,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价值观连锁的模式,让各地临终关怀的组织呈现出足够的活力,陪伴临终老人的事业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

与大陆普遍使用的“志愿者”称谓不同,十方缘在2011年组建时,就将参与志愿服务老人的人称作“义工”,这一称谓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使用普遍。十方缘看重“义”字包含的中国慈善文化价值,“义举”“义不容辞”“见利思义”,这是根植于本土的公益文化。

中国的公益组织面对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有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核作为支撑。“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底层的东西,我们是继承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方树功说。

具体到十方缘的做法就是: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义工要为老人提供一种祥和、安然的氛围,首先要让自己祥和。

2017年12月26日,方树功获得凤凰网行动者联盟“年度十大公益人物”。参与行动者联盟让方树功感触良多,结合七年来与十方缘的义工们结伴同行的公益经验,方树功说道:“幸福和公益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共同的参与、受益、分享公益的时候,当我们超越了时间、空间和思维的时候,会感受到生命本自幸福的祥和与喜悦。”

\

方树功陪伴临终老人

面对死亡,他们不再忌讳

“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这是方树功与十方缘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是生命旅途中的风景却又不尽相同。有人叱咤一方,风光无限;有人安于一隅,默默无闻。不管曾经拥有怎样的人生,在生命的量尺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陪伴。

方树功在无数次陪伴老人的经历中,感受到一些重症的、临终的、失能失智的老人对死亡的恐惧。“恐惧的背后是孤独,孤独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他认为,给老人提供一个爱的氛围,一个感受爱与陪伴的机会,老人会在爱中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道理说得通,实践起来却有不少尴尬。“我们以前服务的时候,一说临终关怀,家属很忌讳,听起来感觉老人已经在临终状态,特别不愿意接受这个词。”方树功说,“我们讲‘不知生,焉知死’,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探讨死亡还是回避、忌讳的,后来我换了一个说法,就是‘爱与陪伴’。”

每个人都经历过亲人或朋友的离世,感受着时间的残酷。看着家人,甚至偶尔悚然一惊,那个人怎么一瞬之间就苍老到这个地步?“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的,你早晚都会走到这一步,如果害怕死亡,那当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后,这些年你要怎么过?”

有很多的客观事实是无论接受与不接受,希不希望它到来,都会如期而至的。人们能掌握跟控制的,就是自己接受它和面对它的态度,能够调整的也就是这么大的余地而已。

“有时我们会遇到两难的情况,一种是家属特别希望有人去陪伴老人,但老人不愿意;也有一些是家属不愿意,但老人又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方树功说,十方缘的原则是尊重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需要,那么十方缘的义工必会风雨无阻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帮助老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心灵呵护、生命与生命的连接、通过爱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听起来似乎有些“玄”。既然是陪伴老人,生命与生命的连接跟人与人的连接有何不同? “人与人的关系分三种:身体之间的距离,思想之间的距离和心灵上的距离。”方树功说,“十方缘做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指的是心灵层面的距离。”

\

方树功进行十方缘价值观培训

生命教育看起来颇有成效。越来越多的年轻老人通过十方缘的平台,慢慢加入到临终老人陪伴当中。“其实年轻老人去服务临终老人的时候,不仅仅是教会了临终老人怎么面对死亡,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教育,当自己以后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他知道应该怎么才能更祥和地走完最后的路程。”

其实还有最关键一点。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爱,追求被社会认可,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爱别人来实现。“年轻的老人在离开了工作岗位后,很容易感到落差,他们特别需要得到爱,得到社会认可。通过陪伴其他老人,将爱互相流动,他们会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变得特别有价值。”

陪伴的过程中,会自己感受到喜乐,从生活的罅隙里寻找快乐。然后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从而更好地面对死亡。学会面对死亡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为了让人们今后更好地活,活得更有意义。

\

方树功

内心幸福源自个人内在的自我认可与满足。十方缘的爱与陪伴是爱的付出,内在的自我满足和全然的爱的付出,相得益彰、内在统一。

陪伴生命,喜悦成长。

“做就好了,在就好了,爱就好了。”方树功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