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8月3日讯(作者 詹 珏)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常林集团因涉嫌项目空转、科研造假备受舆论关注。常林集团所谓“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液压产品”中,一款液压泵是将日本川崎的泵涂掉油漆,换上中川的标牌就通过了鉴定。多么耳熟的故事,当年“汉芯”造假的手法就是这个模式。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企业披着高科技和创新的外衣、行欺骗之实的伪创新乱象屡禁不止。居然是,只要文本写得好,专利一般跑不了。可以肯定,伪创新不仅破坏风气,最后也会被市场淘汰。与其玩文字游戏做面子工程,不如踏踏实实专心搞研究,这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有些企业不仅以弱专利伪装技术进步,还善于造假、夸大市场需求与订单量来造势。一些互联网领域创新不安心根植于核心技术,而是热衷于过度炒作假需求来玩资本游戏。如此下去,恶性循环,势必迟滞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拥有高质量的专利,就意味着可以独家垄断这个专利产品的市场,才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家企业发展要是有很多专利在手,犹如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专利可以增加无形资产的存量,提高企业的品位,促进产品的销售。然而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一味追求专利数量,不顾质量上的严格把控,甚至只是将拥有的专利当做“装饰”,而企业产品并没有做到更新换代,虚有其表,这是很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
近几年专利申请、创新项目申报中反映出的“数字冲动”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一批所谓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只能看不能用,更不能产业化,干扰了创新秩序,损害了创新氛围。缺少原始创新、重大创新,不愿意坐冷板凳下硬功夫,而是一心想挣快钱、搞快餐式创新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企业经不住市场的检验,无法经受住市场的仔细甄别,很快被大家抛之脑后。
有关职能部门对专利认定和复审时,审核形式不能只是以纸质申报材料为主,还应加大对项目资金中研发费用支出的审查,增加对产品的实地实景验收等,建立科学评判的遴选机制。市场客体也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因为企业专利证书较多就被唬住。当下“贴牌式创新”层出不穷,更加需要提升识别能力,不给伪创新企业留下市场。通过伪创新的方式办企业做学问,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相反,只有将专利的优势和高质量的产品相结合,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要学习那些真正下功夫的科学家,例如马伟明院士,几十年如一日,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创新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课题40多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40多项,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最近又拿出潜艇"无轴泵喷推进器"技术,已经超越美国。只有这样的专利,这样的创新,才能铸就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