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进村入户要填写表格拍照片,开展志愿活动要建立台账拍视频,自愿捐款也要截图发群,驻村工作还得每天写日志来证明……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依赖、过度使用痕迹管理,导致基层干部不堪重负、捆住手脚。
雁过留声,抓铁有痕。“痕迹管理”本是让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然而,留影式入户、日志型证明等用形式主义应对痕迹管理的“虚功”,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作风。更有甚者,不惜上演换衣式摆拍、指尖式整改的“闹剧”,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蒙羞,其危害不容小觑。
形式主义害死人。“留痕管理”过多过滥背后,既有层层加码的歪风在作崇,也有“以痕迹论英雄”的畸形考核在折腾,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更是懒政怠政的作风病现了形,不仅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更助长虚假漂浮的工作作风,实乃本末倒置、背离初衷。
变味的“痕迹管理”让基层一线干部不得不承担更多额外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直接加重了基层的压力与负担,而且容易让基层产生抵触情绪。而层层加码的“痕迹管理”,不仅占用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法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只能疲于应付,有时甚至不得不以造假应对,进一步加剧形式主义问题,成为基层干部说不出的痛。
“留痕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切莫掉入痕迹管理的“陷阱”,而忽视了科学监督、精准考核和实效导向。既要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完善考核体系,降低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不以“留痕”多少作为评价依据,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更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减少形式主义的留痕,切实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群众办更多好事、实事、民生事上来,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最好的“留痕”,莫过于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实绩”,留下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口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鸣镝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