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他被誉为中国的病毒斗士,也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1月8日,89岁的侯云德和另一位科学家王泽山,站上了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面对这份至高荣誉,侯老说:“人外有人,科学家除了本行以外还要多学一点,我对世界的认识没有尽头,也没有满足。”
这位没有满足的科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直至今日,他仍担负“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一职。
侯云德从小立志学医,源于传染病夺去了长兄性命。从同济医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又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破格获得医学博士。1962年归国后,他开始了与病毒一辈子的交道。“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授予侯云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因为他做出了杰出贡献——
奠定我国分子病毒学基础;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a1b型干扰素,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
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推动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主导建立了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自2000年奖项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