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余平
父亲老家在武汉,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州工作。老话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父亲都要回老家过春节。五十年代的春运,旅客坐的是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自然是没有空调,也没有软座。由于车速慢,到站停靠次数多,从广州到武汉要开上二十多个小时。
那时客流比较少,车内还显得宽敞。五十年代人们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人与人的关系很融洽,素昧平生的旅客同坐一列火车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列车上的服务质量也不逊色,列车员拎着开水壶为乘客倒水沏茶,有时候还会为大家表演节目,比如唱红歌、演快板、吹口琴,漫长的旅途充满欢声笑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上海打工,那时的春运已经很有规模了。火车还是那种绿皮火车,每到一个小站都会停,还常常晚点。车厢里异常拥挤,过道上满是人,有的人干脆钻到座位底下睡起大觉,行李也被人见缝插针地乱放,真让人感到无处下脚。我最怕的是上洗手间,从座位挤到洗手间,即使是短短十几米的距离也无异于一场人海里的“长征”,所以整个旅途我尽量少喝水。
女儿如今在外地工作,她每年依然回家过年。现在铁路运能大大提高,车速快,车次多,购票方式也多样化,乘车环境有了很大改观。那种挤绿皮火车的体验,也远离她们这一代人了。女儿这几年都是乘坐高铁动车组回家过年,高铁车厢宽敞,温度适中,还有音乐播放设备。女儿开心地说:“现在春运回家是件轻松惬意的事,行李早就快递寄回了家,我只用背着个小背包上高铁,拿出平板看两三部电影,再一抬头,哇塞,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