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慎终追远中不忘初心
2018-04-04 07:11: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传承家风国风,弘扬先烈精神,是对先祖、对英烈最崇高的缅怀。清明的仪式感,正是传承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
    春回大地、绿满神州,又是一年清明时。连日来,全国各地缅怀英烈、纪念英雄的气氛日渐浓厚。民政部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首次覆盖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烈士纪念场馆所在地,并将利用网络,推动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清明是沉淀心灵、追思过往、忆怀亲人的特殊节日。数千年来,中国人在这一“气清景明”的节气中,慎终追远,祭扫亲人,汲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积极力量。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家国情怀、家风家训,早已渐渐融化于我们的血液,沉淀于我们的骨骼。家有谱,国有史。如果说祭祖寻根,好比饮水思源,能清心明志、昭穆秩序;那么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则是传承中华之魂,能凝聚强大的民族意志、激发共同奋斗的伟力。
    网络上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那些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永远“无法返航”的海空卫士;那些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为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中国军人;那些在革命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民族记忆,镌刻下我们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蕴藏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与牺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清明的仪式感,正是传承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
    一个社会对待英烈的态度,是社会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体现。给予英烈足够的尊重和敬仰,将英烈精神代代相传,是我们铭记历史、告慰英烈的最好方式。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不允许抹黑英烈、歪曲历史的恶劣事件混迹于互联网;不允许烈士陵园变成无人管理的荒芜场所;不允许英雄流血,后人流泪的事情发生。自国家立法设立“烈士纪念日”之后,今年国家机构改革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接续了全国人民尊崇烈士、关心烈属、爱军拥军的朴素情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之际,我们既需要慎终追远的仪式感,也需要清新向上、文明祭扫的新方式。对亲人的感怀之深,不必非得鞭炮震天、纸灰飞溅;对英烈的崇敬之切,也并不是要刻意讲求形式上的浓重、组织上的排场。心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即便是在网上献一束花、点一盏灯也丝毫不会减退祭扫的意义。无论是伫立于墓前,还是追思于网上,最终,传承家风国风,弘扬先烈精神,牢记初心和使命,才是对先祖、对英烈最崇高的缅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