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的清明
2018-04-05 07:11: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赵柒斤

    清明用来干什么?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城里人来说,清明节除了扫墓,便是踏青春游;可对农村人而言,扫墓归来,播早稻种子及种瓜种豆才是第一要务。
    清明前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虽听不清、道不明,但侧耳谛听,却分明能感受到那声音并非管弦丝竹的余音,而是地气蠕动的催促声,且随温度回升越来越急切……故而,清明前后,家乡人是没时间和精力考虑春游这种奢侈之事的。30多年前,还是少年的我,参与了播早稻种子。
    相比其他农活,播早稻种的技术要求最高。首先,选秧田。由于江南山区的春天醒得比较晚,清明节前后早晨下霜是家常便饭。故而早稻秧田一定要选择背风向阳、泥土肥沃且蓄排水方便的田块;其次,耕秧田。几乎家家户户在农历正月末便开始翻耕秧田,按“三犁两耙”(犁三遍耙两遍)的不成文规定,到边到拐地精耕细作秧田;再次,捞秧田。清明前一周的某个大晴天,父亲用木耖将秧田糊得光滑平坦后,便像旱地种豆子一样捞垄子,然后排水晾晒,让垄子表面的土晒得结结实实,为的是不让秧苗的根须往深处扎,防止拔秧移栽时伤害了它。
    晒秧田的同时,家里开始浸种、催芽。30多年前,薄膜育秧技术还没大面积推广,早稻种子用量很大,且分早、中、晚熟,故而一亩水田按10-12.5公斤称好种子后,用团箕筛选,剔除瘪谷,再分别装进蛇皮袋放进清水中浸泡24小时。催芽的技术含量更高。别看稻种像娇贵的孩子,但也不能宠之过度,过于热情,容易烧坏;温度不够,又不能顺利破胸。故而,淘好的谷子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热水烫洗很有学问,父亲每年催芽的火候把握得都非常好。谷子烫好后,父亲迅速将其倒入保温条件好的土坑中,并用破棉衣和热水淋过的稻草将其捂得严严实实,经过12小时发酵,谷子破胸并长出嫩芽。父亲一旦发现稻谷温度高了,立即撤走一些破棉衣或稻草,让稻谷充分利用体内的热气。看到一个个争先恐后发出嫩黄的芽,父亲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笑容……
    清明这天,无论晴雨,扫墓归来的我们便卷起裤管、背着肥料、挑着稻种、拎着农具走向秧田。播早稻种子非常繁琐,父亲先将碾碎的菜籽饼均匀撒在秧田垄子上,哥哥和我便用一种薄木板做的刮子,将垄沟里的烂泥刮到垄子上,覆盖住底肥并做细糊平。父亲检查合格后才将称过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垄子上,角角落落都撒到,颗粒间,距离相当。最后用泥浆覆盖住种子,讲究的农户则用过筛的草木灰覆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家的早稻种子几乎都是这样播的,直到薄膜育秧技术普及,才省略催芽。
    那些年,家家户户种双季稻,早稻又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在科学种田和机械化没普及的前提下,露天育秧的成败往往决定一年收成,故而谁家也不敢马虎。那些遥远的清明节,尽管阳光是灿烂的、细雨是温柔的、空气是清新的,可乡下人心情却是紧张的,靠天生长的秧苗到时能不能顺利移栽是个未知数。
    说到这,又不得不点赞现今的农业政策、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是这些进步让山区农民不再为播种提心吊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