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彭定新
童年的三月,做梦的三月。褪去棉袄,放开一切羁绊,带着轻松和向往,向大自然奔去,于是,我们和茅毡就有了亲密的接触,童年就有了春意。
茅毡和少年一样,总是昂扬着头,恣意向上。
其实茅毡就是丝茅草,当丝茅草怀春时,茅毡也在孕育了。大地襁褓用季节的温度哺育,茅毡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中钻了出来。只见茅毡直挺挺向上伸着,像一根织毛衣的竹扦,顶端是尖的,尖上生有一片小小的叶子,像一小旗杆上挂了一面小旗子。当茅毡长到拃把长(4-5寸)时,它的身材略显富态,腆着个肚子。颜色也与其他春草显得不同,绿中带有紫红。这个时节大约是农历的三月三。“三月三,抽茅毡”,我们就大声喊出来。
田埂上的茅毡最鲜、最嫩、最壮,也最显眼,成了我们抽茅毡的首选之地。因为头年秋天勤劳的父辈们把丝茅草都割下了,做成了草夹子,用来盖猪圈防雨,用来搭棚子,所以整理后的田埂,茅毡长得欢,也便于采撷。我们放学后,走在乡间的田埂上,一边打猪草,一边抽茅毡。有时也专门抽茅毡。通常是用右手去抽茅毡,瞄准一棵饱满的,用拇指和食指夹紧,但又不致以伤害的力度,轻轻一拔,茅毡就抽出来了,交给左手,不一会儿,就可以抽一大把,用橡皮筋扎起来。
分享茅毡的喜悦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拿一根茅毡,剥开外层的绿皮,就露出了银白色的、毛绒绒的芯,放入口中咀嚼,软软的、柔柔的,缠绕着青草味的香和生津的甜。如果不解馋,我们就会一次性地剥出很多芯条,把银白色的芯条盘成一层层圆圈,拍成粑粑,一把喂进嘴里,那才叫一个爽。当然,拿到学校与同学们共享成果也是一种骄傲。实际上,童年时期也没有什么零食,用茅毡充饥和满足口欲是常见的事情,但现在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了。城市的少年更不知道什么是茅毡了。
三月三,是抽茅毡的最佳时期,早了,茅毡没有成熟,内容是空的;迟了,茅毡就变老了,少了那种鲜嫩,吃起来木渣渣的,味同嚼蜡。再后来,茅毡就吐出粉白色的花絮了。随着一天天长大,花絮像一把小刷子弯着个头,风一吹,左右摇摆,调皮的男同学扯来一些,用毛绒绒的小刷子去搔女同学的脖子和发际,由此引来女同学的花拳绣腿。“三月三抽茅毡,茅毡香茅毡甜,看着大人去种田”。抽茅毡的季节,春耕的季节。家燕呢喃,白鹭翻飞,父亲的一声吆喝,那黄牛就拖着铁犁向前奔去,犁耙水响,犁出了一圈一圈的图画,就像一圈一圈的茅毡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