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张西流
怕自己吃坏肚子、怕“熊孩子”弄坏商场物品、怕手机屏幕不小心摔碎?这些,保险公司早就替你想到了。如今,诸如“吃货险”“熊孩子险”“手机碎屏险”等新奇互联网保险产品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这些新型保险到底靠不靠谱?(5月6日《北京青年报》)
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保险签单件数124.91亿件,增长102.60%。另据《2017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299亿元,同比增长65亿元,同比增幅为3%。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互联网保险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有统计数据称,2017年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同比增长了63.05%。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兴起,“奇葩险”层出不穷。前不久横空出世的“鹿晗恋爱险”,实际上是网络保险平台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对赌娱乐,保监会为此还给出了风险提示,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一些保险公司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有的偏离了保险本源和主业,有的以保险名义转移风险,有的与保险无关,无序发展滋生乱象。有的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爆款、吸引眼球,存在保险产品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对免责条款进行说明、保险责任模糊等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假借保险之名非法集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骗取消费者资金。
互联网保险不能成为监管盲区。“奇葩险”频现,倒逼监管上线,必须提高《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执行力,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实行线上与线下监管标准一致,对现有监管规则进行适当延伸和细化,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