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
2018-05-23 07:18: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王才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一些村子成了空心村,不少中小学被撤并,造成农村孩子就近入学困难,有的要到10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如果寄宿在学校,一方面增加了家庭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小,相关服务跟不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成长也不利。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在于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这两个短板,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乡村振兴储备更多人才资源。中国社科院专家称,2015年, 全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7年, 文盲人口占 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达8.6%。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局的预测, 到2035年和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71.1%和75.8%, 届时乡村常住人口仍将分别达到4.19亿和3.35亿。可见,把乡村青少年教育抓好了,就等于抓住了农村的未来和乡村振兴的“根”。
    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指出,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这体现出撤并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稳妥”原则,既不能因规模极小的学校太多而造成资源浪费,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尽量让学生就近入学并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
    我国古代的私塾学堂就是一种小规模学校教育,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历史早已翻开新的一页,以我们现有的国力财力,以公办形式在农村办小规模学校,也完全做得到。通过创造条件、增加待遇、人才流动,吸引更多教师到小规模学校去任教,形成乡村学校的良性循环;通过财政补贴,增强后勤保障和心理咨询老师等服务,让寄宿学校的学生住得安心,学得用心。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不仅东、中、西部之间存在不平衡,省域之内、市域之内也存在着不平衡。把《意见》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把各种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把各项措施考虑得更具体实用一些。把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具体措施统筹起来,有序推进,真正补齐上述两个短板,用更有力措施、更坚定决心来建设高水平的农村教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