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与城市共生共长
2018-05-23 07:17: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瞄准时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是一座城市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视为自身职责的应有姿态。

    武汉近期出台《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大力支持在汉高校发展,深入推进城校融合。《意见》从支持在汉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提升办学环境、建立发展保障机制等五大方面,推出14条措施给予具体支持。城市的蹬足发力,对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城市,是一个大学的基因、动力和安全的供给地;大学,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根基和灵魂的高地。”有人如是评价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大学作为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从中可以窥见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学是孕育创新因子、培养优秀人才的一块高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两者必然会成为一个共生系统。去年以来,激战正酣的“抢人大战”,更是从侧面印证了大学之于城市的弥足珍贵。
    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强盛,一座城市的兴盛同样与教育休戚相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许多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瞄准时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是一座城市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视为自身职责的应有姿态。城市与大学的共生互动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双方协同作战,为彼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帮助解决高校高端人才实验空间、人才用房紧缺等困难,统筹财力、资源给予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支持开展原创性技术研究”……不少举措对准的是“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围绕的是“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品位和精神气质。一座城市,以怎样的视野和气度来面对大学的发展诉求,决定着大学会以怎样的成果和明天来回应城市的期许。
    主动适应城市进步发展需要的大学,才能与进步中的城市产生共生效应。大学不是闭门造车的书斋,也不是无关社会的茧房,最终是要面向人类发展输出成果。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提出,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拓展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的创新驱动、技术攻关、精神气质、文化涵养、发展活力等元素,无不需要朝气蓬勃的大学去激活。大学只有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和充实自身功能,才能承载起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市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大学依城市而立,与城市呼吸与共。大学发挥的功能决定着它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城市支持的力度影响着大学产出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的多寡,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推动各方面资源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呼唤着更为科学的谋篇布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