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张宏泉 袁朝阳
李时珍传说是医圣故里的珍贵遗产。最近,为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蕲春网每天发布一则医圣故事,这些故事均出自书籍《李时珍传说》。
5月3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蕲春采访了《李时珍传说》的编者之一、71岁的郑伯成。
寻访讲述人数以千计
上世纪80年代,蕲春及鄂东南的老中医和挖药人,几乎人人能讲李时珍传说。高中语文老师郑伯成被调到蕲春县文化馆后,参加湖北省在黄冈举办的民间文学培训班,受命搜集整理李时珍传说,他一干就是近40年。
郑伯成不管走到哪儿,总惦记着搜集任务。一次,郑伯成在浠水住旅社,碰到一名大冶的挖药人,就有意找人家聊天。一听郑伯成提起李时珍,对方一口气讲了十几则故事。那时没有录音机,郑伯成先凭大脑记,回去后马上在纸上记个大概,随后再详细整理。“几十年间,寻访过多少讲述人我记不清,估计数以千计。”郑伯成说。
李时珍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7岁的老中医陈沫金,17岁时听人讲李时珍故事,觉得很精彩,之后在行医生涯中有意搜集,掌握了不少故事。郑伯成得知后,上门拜访,两人结下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为听故事 帮人挑粪
长期的寻访,使郑伯成练就火眼金睛。他听人说挖草药的王文华曾夸下海口,“我讲故事,从不输人。”郑伯成觉得有戏,就主动登门拜访。
第一次见到王文华,王文华正忙着挑土粪,没功夫理会他,郑伯成就跟在后面帮忙一起挑粪。一直等活忙完,郑伯成才开口聊正事,果然从王文华那里听来多个精彩故事,他满意而归。
那时旅社很少,下乡搜集故事,住宿是头等难事。一次,郑伯成到蕲春山区田桥寻访一名老人,先搭汽车到镇上,再乘小木船过水库,然后走了20多公里山路才到达。访完,天已黑,他只能跟老人睡一个铺。“老人脚臭,一晚上闻着那个味很难受。”郑伯成说:“我是真正与乡亲打成一片。”
填补搜集工作的空白
1980年前后,中国古代名医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独缺李时珍部分。郑伯成将搜集的几篇故事整理发表后,被称为填补了一项空白。
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从1983年出版约6万字的薄册子《李时珍的传说》,到1989年与人合编23万字的《神医李时珍》,再到反复增删完成《李时珍传说》,郑伯成笔耕不辍。
郑伯成等人先后搜集200多篇故事,但收录进书的仅120多篇,去粗取精,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李时珍传说。
这项工作自启动起,就得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艺理论家刘守华的指导。郑伯成也被刘守华视为“门外弟子”。
刘守华认为,这些传说主题多样,题材广泛,涉及人物众多,趣味盎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集中反映了李时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刚正不阿,是中国医药史有关李时珍史迹的形象补充。
近40年坚守,也让郑伯成成为蕲春地域文化的研究专家,他已公开出版29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