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丹
在武汉,有些停车场倡导手机支付缴费,甚至全面取消人工通道;在某知名互联网品牌实体超市,店内窗口只允许使用APP进行支付,现金消费将无法享受退换货服务;在湖北某地市,供电公司强力推行线上缴纳电费,使得一些相对偏远、留守老人较多的乡镇感觉“压力很大”……移动支付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也要认识到,强推移动支付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便利、不快捷、不自由。
以前停车场人工缴费,确实有速度太慢等问题,但无人停车场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就会运转瘫痪;“无现金”超市新潮又时髦,还节省了人力资本,然而一部分消费者就被拒之门外;线上交电费确实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不顾各地实际情况,不顾群众真实意愿,那么其公共服务性体现在哪里?近日,央行专门就此发出公告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任何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将面临整改。
移动支付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其变革意义毋庸置疑。移动支付的诞生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但如果这种选择变成唯一选择,那就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难道就因为有些人年纪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限,连交电费、买东西这样的小事都遭遇困境吗?同样是交费而已,难道现金支付就应该在互联网时代被挤压,被视为落后的方式?科技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不能借着新技术的名义将人们的生活绑架。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更不能在支付上搞一刀切,应该尊重人民群众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使用权。
表面上看,支付方式之争好像是新旧方式的博弈,实际上是一些领域中服务理念的短缺。从商业领域到公共服务领域,在全面推行一些新技术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到底是为了方便群众,还是为了方便自己?有没有为了自己方便而让其他人不那么方便?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鸿沟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因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就理直气壮地抛下那些被数字化鸿沟阻挡在外的人群。保留人工服务的意义,坚守现金支付的价值,实际上回归到了尊重人、服务人的本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