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友才
近年来,江西省寻乌县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传承人将传统技艺用于生产生活,以更好地传承保护传统技艺。目前,乘着电子商务的东风,“老蟹子”“榨茶油”“石艺”等技艺逐渐进入市场,商业前景广阔,并已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8月1日《赣州日报》)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还有不少民间人士也纷纷加入,为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而呼吁奔走。尽管各地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工作方法迥异,但大家对非遗保护的路径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犹如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璀璨明珠。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有不少正面临着失传和后继无人的境地。到底该如何才能够使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呢?大量实践证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能只是单一的传承与坚守,还应该不断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现实生活,才能够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从而焕发出生机。
以寻乌县为例,通过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力”,培育“非遗小镇”,将非遗与旅游、特色产业、文化扶贫相结合,将非遗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价值。游客们品尝着客家美食老蟹子、油米缠、阿婆粄、仙人粄、酿豆腐等,既促进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又吸引、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让非遗文化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